经方:小青龙汤(外寒里寒).pdf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方:小青龙汤(外寒里寒)

小青龙汤

【原文】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

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如一鸡子,

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

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莞花不

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又名】麻芍姜辛桂五草半

【作者】张仲景

【出自】《伤寒论》

【经典回顾】

1、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

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

2、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

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伤寒)

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金

匮)

4、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金匮)

5、妇人吐诞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诞沫,小青龙

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金匮)

6、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

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

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桂苓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金匮)

【用法】

1、以上八味药,以水十碗,先煮麻黄,等水量减少二碗,捞去浮

在上层的白沫,再放入其他药材,煮成三碗。去滓,每次温服一碗;

2、喝完药后以全身微微出汗为最佳。切记不可使病人流太多汗。

汗出后须擦干,避免吹风受凉。

【组成】

甘草细辛五味子桂枝姜麻黄芍药半夏

【时机】

1、怕冷、无汗,发烧,咳嗽重,出白痰,口不渴,身体痛,没

有胃口;

2、表寒里寒咳嗽时,心下有水(胃),用小青龙汤。

【方解】

1、五味子止咳,半夏化痰,干姜温中去肺寒;细辛去肺里的水

(微水)。栝蒌根止渴;

2、小青龙汤是将肠胃的津液发出去。

【加减】

1、其身热重,头痛恶寒甚者,当重用麻桂;

2、其身微热,微恶寒者,当减轻麻桂,甚可以豆豉代麻黄,苏叶

代桂枝;

3、其痰饮水气甚者,当重用姜辛半味;

4、咳久致腹皮挛急而痛者,当重用芍草以安之。

【禁忌】

1、生冷、粘滑、肉面、五辛(辛辣)、酒、酪、臭恶等物。

【应用集锦】

1、气喘的病人,冬天喘夏天不喘,就是「小青龙汤」证,也就是

寒喘;

2、天气热才开始喘,天气冷就不喘,就是「大青龙汤」证,表寒

里热,里热想出去出不去,外面的热进不来,被寒束到了,就是热喘。

3、在里为水气,在表为咳(咳之前喉皆常作痒)其表证之重轻,其

舌苔亦不必限于白腻。

4、刘渡舟教授指出,临床运用本方要抓住几个关键环节:

(1)辨气色: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荣卫行

涩,不能上华于面,患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目周围

有黑圏环绕,称为“水环有黑圏环绕,称为“水环,或见头额、鼻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

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

(2)辨咳喘:或咳重而喘轻,或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

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加重。

(3)辨痰涎:肺寒津冷,阳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

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冷。

(4)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

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

(5)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如果是表

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若病久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

见沉。

(6)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

兼证,

A、如水寒阻气,则兼噎;

B、水寒犯胃,则兼呕;

C、水寒滞下,则兼小便不利;

D、水寒流溢四肢,则兼肿;

E、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

文档评论(0)

lianj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