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东方艺术花,锦绣中华梦
都锦生织锦的热爱、传承与创新
都锦生织锦由我国著名爱国实业家都锦生于1922年创办。在近百年历史中,都锦生织锦几经浮沉,后继者始终继承都锦生热爱、传承与创新的精神并将其尽付织魂,续写都锦生的“锦绣中华”梦,更以织锦向世人展现东方神韵。这里主要从四方面介绍都锦生织锦的“锦绣中华”梦。
一、锦绣江南,尽付织魂
1919年都锦生在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教学实践中亲手织出我国第一幅丝织风景画“九溪十八裥”。1922年于杭州家中办起都锦生丝织厂,短短四年便从1台手拉机、1名雇工的小工厂发展为手拉机近百台、雇工130余人的大工厂。至20世纪40年代营业所已遍及中国13座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美,蜚声中外。
都锦生不仅是一名成功的实业家,也是著名爱国人士。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都锦生即停止购买日本产人造丝以抵制日货,并带领工人们上街游行,声讨日军罪行。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日军攻占杭州后欲任都锦生为伪市政府科长,遭其坚决拒绝。为躲避日本帝国主义迫害,都锦生举家迁居上海并在上海继续织锦生产。然而1939年都锦生丝织厂的主要厂房及所有新式机械全部为日军烧毁,1941年日军攻占_上海租界后终被迫倒闭,其余各地门市部亦先后被炸毁,悲愤交加中都锦生于1943年病逝于上海。
20世纪20年代,政界风起云涌,寻求中国社会的出路;实业界则掀起民族工业实业救国的热潮。西湖山水曾给予都,锦生对美的最初体验,仰望西湖青山碧水,都锦生将心中的“锦绣中华”梦展示于风景织锦画中,进而传播于中国,传播于世界。自织成“九溪十八涧”,他用二+余年不断探索织锦艺术并以铮铮铁骨坚守民族气节。都锦生的“锦绣中华”梦,也正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有识之士追寻国家独立富强之梦。
二、创新为魂,瑰宝臻美
都锦生织锦厂创办之初即有开拓创新的优良精神,这与都锦生本人的锐意求索是分不开的。都锦生自萌发将西湖美景织成风景织锦的念头后,便尝试在意匠图.上的小方格子里以不同类型的点子来表达风景的层次和远近,在半个多月的钻研和实践后终于于1921年3月织出了世界上第一幅风景织锦画“九溪十八涧”。该画虽只用黑白两色,却琳漓尽致地展现了杭州九溪烟树的朦胧意境。1928年至1929年都锦生东渡日本考察时获得一台法国产最新的全铁电力机和法国制造的棉织油画风景作品,回国后便与工人、技术人员一起进行解剖分析,并以此为样本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都锦生织锦还制成了国内第一把西湖风景竹骨绸伞,研发了五彩锦绣织锦等新产品,为我国传统丝织工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4年“抗战”与3年内战使中国民族工业遭受毁灭性打击。至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杭州时,都锦生丝织厂仅剩手拉机35台、职工47人,百废待兴。新中国成立后后继者继承了都锦生的创新精神,将时代元素融于织锦中,积极运用现代设计理念研发新的花纹、样式、题材。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将织锦、刺绣等多种技艺巧妙融合;在原料使用上增加了对合纤产品等新材料的运用;在生产工艺上与浙大等合作研发黑白像景纹制自动化技术和意匠图计算机读人系统;在题材内容_上开发出一系列具有杭州特色的年画-屏风等新产品。先辈创新务实的精神没有变,鲜明的都锦生风格没有变,时代气息浓郁的都锦生织品愈发受到人们的青睐。几经战乱与沉浮,改革开放的巨浪终于载着都锦生织锦驶向未来。创新正是都锦生织锦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其在历经跌宕后仍能够焕发新颜的内在源泉。
三、传承为源,续写传奇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历史悠久。我国传统手工艺门类丰富、技艺精湛、成品精美,各行各业均有佳作传世,蜚声海内外。随着科技发展和机器制造的普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传统手工艺逐渐为人们所遗忘,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传统手艺人渐行渐远。而在近百年的发展中都锦生织锦的传统技艺与精神传承始终没有断代。
都锦生织锦对传统的传承体现在品牌意识、人才培养和创始人精神的流传上。虽在战乱中几度迁徙、更名,都锦生织锦厂最终仍扎根杭州,恢复“都锦生丝织厂”的名称,并始终保持极高的工艺要求,在原料准备、纹样设计、意匠轧花、提花织造、检整后处理每个环节均力争尽善尽美。公司第一任设计师常书鸿曾是都锦生在甲种工业学校的校友,都锦生在其赴法留学时主动资助,并赡养其老母亲直至寿终。常书鸿虽未从事织锦行业,但亦如都锦生所愿学成报国,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的保护。都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也深深影响着其后继者。都锦生实业有限公司为培养稳定及钻研的设计师,特地招募了一批具有电大学历的聋哑人,一方面稳定设计师队伍,-方面优化社会资源,体现了都锦生作为老字号的人文关怀精神。
先辈以汗水和智慧留于我们的瑰宝,也将是我们留于后人的瑰宝。1957年周总理来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