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锂离子电池单体循环寿命预测电极活性材料损失测量法
1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锂离子电池单体(以下简称“电池单体”)循环寿命预测的试验原理、试验条件、试
验步骤及数据处理。
本文件适用于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单体循环寿命的预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9596电动汽车术语
GB/T31486-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SJ/T11793—2022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3术语和定义
GB/T1959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额定容量ratedcapacity
室温下,完全充电后,高能量电池以1I3、高功率电池以1I1的放电电流测得并由制造商申明的容
量值(Ah)。
[来源:GB/T31486-2015,3.3,有修改]
3.2
初始容量initialcapacity
新出厂的动力电池,在室温下,完全充电后,高能量电池以1I3、高功率电池以1I1的电流放电至制
造商规定的放电终止条件时所放出的容量(Ah)。
[来源:GB/T31486-2015,3.5,有修改]
3.3
容量衰减率capacitydecreasingrate
初始放电容量与标准循环容量的差值和初始放电容量比值。
3.4
寿命预测模型predictedcyclelifemodel
采用循环寿命预测公式得到的电池单体容量衰减轨迹模型。
3.5
循环寿命cyclelifetime
3
电池单体在指定的充放电终止条件下,以特定的充放电制度进行充放电,在达到某一规定容量衰减
率时,所能进行的循环圈数。
3.6
活性锂activelithium
电池中参与电化学充电或放电反应的锂。
3.7
克容量capacitypergram
电池内部活性物质所能释放出的电容量与活性物质的质量之比。
3.8
全电池fullcells
由正极电极材料、负极电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组成的电池。
3.9
正极半电池positivehalfcells
由全电池中正极电极材料与锂金属、隔膜、电解液等组成的电池。
3.10
负极半电池negativehalfcells
由全电池中负极电极材料与锂金属、隔膜、电解液等组成的电池。
4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I:1h率放电电流(A),其数值等于额定容量值。
1
5试验原理
循环寿命预测基于活性锂损失—活性物质损失模型构建电池循环寿命预测模型。由于循环过程中电
池容量的损失主要源于电极材料活性物质与活性锂的损失,因此根据电池循环过程中活性物质与活性锂
的损失量,确定电池循环寿命预测模型,将初始容量的80%或制造商规定的容量衰减率代入电池循环寿
命预测模型,预测电池循环寿命。
6试验条件
6.1一般条件
6.1.1除另有规定,试验环境温度为(25±2)℃、相对湿度为:10%~90%、大气压力为86kPa~
106kPa。
6.1.2测试样品交付时应包括必要的操作文件(如电池单体基础参数信息、测试方法等),以及和与
测试设备相连所需的接口部件(如连接器,插头,工装等)。
6.2测量仪器、仪表准确度
测量仪器、仪表准确度应不低于以下要求:
a)电压测量装置:±0.05%FS;
b)电流测量装置:±0.05%FS;
c)温度测量装置:±0.5℃;
4
d)时间测量装置:±0.1s;
e)尺寸测量装置:±0.1%FS;
f)质量测量装置:±0.1%FS。
6.3数据记录与记录间隔
除在某些具体测试项目中另有说明,否则不高于0.1I(A)的充放电测试数据(如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