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拓展阅读2:圆周率的近似计算之“蒲丰投针”.doc

第1章拓展阅读2:圆周率的近似计算之“蒲丰投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3

拓展阅读:圆周率的近似计算之“蒲丰投针”

据说,1777年的某一天,法国科学家蒲丰(Buffon1707--1788)的家里宾客满堂,原来他们是应主人的邀请前来观看一次奇特试验的.

试验开始,只见年已古稀的蒲丰先生兴致勃勃地拿出一张纸来,纸上预先画好了一条条等距离的平行线.接着他又抓出一大把原先准备好的小针,这些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间距离的一半.然后布丰先生宣布:“请诸位把这些小针一根一根往纸上扔吧!不过,请大家务必把扔下的针是否与纸上的平行线相交告诉我.”

图1

不知道蒲丰先生要玩什么把戏,客人们只好客随主意,一个个加入了试验的行列.一把小针扔完了,把它捡起来又扔,而蒲丰先生本人则不停地在一旁数着、记着,如此这般地忙碌了将近一个钟头.最后,蒲丰先生高声宣布:“先生们,我这里记录了诸位刚才的投针结果,共投针2212次,其中与平行线相交的有704次.总数2212与相交数704的比值为3.142.”说到这里,蒲丰先生故意停了停,并对大家报以神秘的一笑,接着有意提高声调说:“先生们,这就是圆周率的近似值!”

听蒲丰这么一说,大家吃惊不小,一时异议纷纷,大家全部感到莫名其妙:“圆周率?这可是与圆半点也不沾边的呀.”

在这种纷纭杂乱的场合出现,实在是出乎人们的意料,然而它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由于投针试验的问题,是蒲丰先生最先提出的,所以数学史上就称它为蒲丰问题,蒲丰得出的一般结果是:

若一根长度为的短针,抛在横线间间距为()的均匀横纹纸上,则针落在一个与某条横线相交的位置的概率恰为.

下面利用几何概型来验证这个一般性的结果.

假设用表示针的中点与最近的一条平行横纹线间的距离,用表示针与此横纹线形成的夹角(见图2),则有

,.

图2

容易看到,和的取值能够完全确定针落在横纹纸上的位置,且和的取值范围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矩形:

图3

为使针与横纹线相交,其充要条件是

以表示上面不等式确定的区域,如图3所示.于是,根据几何概型,可知针落在一个与某条横纹线相交的位置的概率为

根据前面故事中的具体情况可知,当时,;反之,如果已知的值,也可得.而关于的值,可以利用试验得到的频率来近似,即

于是可得当时,的近似计算公式

历史上有很多学者曾利用这种方法计算圆周率的近似值,下表为相应的试验结果.

试验者

时间

投掷次数

相交次数

圆周率的估计值

针长

Wolf

1850年

5000

2532

3.1596

0.8

Smith

1855年

3204

1218.5

3.1554

0.6

C.DeMorgan

1860年

600

382.5

3.137

1.0

Fox

1884年

1030

489

3.1595

0.75

Lazzerini

1901年

3408

1808

3.1415929

0.83

Reina

1925年

2520

859

3.1795

0.5419

蒲丰投针试验是第一个用几何概型表达概率问题的例子,他首次使用随机试验处理确定性数学问题,为概率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像蒲丰投针试验一样,用通过概率试验所求的概率来估计我们感兴趣的一个量,这样的计算方法称随机模拟法,也称为蒙特卡罗方法(MonteCarlomethod).

文档评论(0)

FLOR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GR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