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以“袪”“祛”为例看现代汉语文字的规范化
“祛”和“袪”是两个形近、音同的汉字,两字在动词义上是没有任何区别特征
的。在历史上,两字也都是处于一种混用的状态。那么在汉字系统中是怎么形成
这样一种局面的呢?本文对此将从历时、共时的角度做一探讨.
标签:“祛”“袪”混用规范
“祛”和“袪”是两个形近、音同的汉字。《现代汉语大词典》对两字的注释为:
祛:qū除去,消除。
袪:qū①袖,也泛指衣服②用同“祛”,除去。
从上面的释义来看“祛”和“袪”在动词义上是一样的,那么在现实表达中我们
是否可以随意选择呢?《现代汉语大词典》在这一点上是模糊的,而在《现代汉
语词典》的注释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词的一点区别:
祛:qū祛除:祛痰|祛暑|祛疑
袪:qū①袖口②同“祛”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袪”字在今天已成为一个历史词语,而“祛”
却仍然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比较活跃的词语。那么当下的语言事实是不是就如词
典中所解释的那样呢?我们检索了2008年10月19日的新华网,共检索到124
条含有“袪”字和7476条含有“祛”字的网页,虽然两个数字相差悬殊,但也不无
说明两词在共时层面上的共存状况。那是什么原因使汉语文字系统中出现这样两
个形近、音同、义同的汉字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从字源上说起,在
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我们发现他只收录了“袪”字,而并没有收录
“祛”字,其对“袪”的解释为:
袪,衣袂也。从衣,去声。一曰:褱也;褱者,袌也。袪尺二寸,《春秋传》
曰:“披斩其袪”。
由《说文》对“袪”的解释我们看出,初始的“袪”字是一个表示事物的名词,
这一意义只相当于《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对“袪”注释的义项①。那么动词义的义
项②又是如何获得的呢?义项①和义项②之间又是怎么建立起联系的呢?黄金
贵先生对这个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
“袪”,指袖头,扩大之才为衣袖。朱骏声曰:“析言之,则袖曰袂,袂口曰
袪。”(《说文通训定声·豫部》“袪”字)《诗·唐风·羔裘》:“羔裘豹袪”谓以羔皮为
裘,以豹皮为袪。毛传:“袪,袂也。”孔颖达疏:“袂是袖之大名,袪是袖头之
小称,其通皆为袂。”《礼记·玉藻》述及深衣之制云“袂可以回肘”诸句,郑玄注
谓其尺寸为:袂上下经二尺二寸,袪尺二寸。按当时衣制,略窄小者为袖。《礼
记·丧服》:“袪尺二寸。”郑玄注:“袪,袖口也。”文首引《诗·郑风·遵大路》“掺
执子之袪兮。”(“掺”,揽)孔颖达疏:“袂是袪之本,袪为袪之末。”《诗》谓
揽执对方袖口。《礼记·檀弓上》:“唐裘,衡长袪。”郑玄注:“袪谓讓缘缺也。”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晋公子重耳诘责寺人披当年效忠惠公企图加害于己,
曰:“命女(汝)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按《左传·僖
公五年》:“公使寺人披伐蒲。(重耳)逾垣而走,披斩其袪,遂出奔翟。”寺人披
割下的正是袖管口一段,正唯“袪”是袖口,是出手之处,故得引申为撩举。《吕
氏春秋·达郁》:“特会朝雨,袪步堂下。”高诱注:“袪步,举衣而步也。”《韩诗
外传》卷三:“于是孟尝君……明日袪衣请受业。”后有“袪衣受业”一语,谓撩衣
上门,拜师受教。(《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
按照黄先生的考察,动词义的“袪”是由名词义的“袪”引申而来的,当然我们
也有理由相信由“撩举”这一动词义还可能再引申出其它的动词义来。在史料中我
们就发现了“袪”在词义上进一步引申的例证:
(1)于是后宫乘輚路,登龙舟,张凤盖,建华旗,袪黼帷,镜清流,靡微
风,澹淡浮。(《后汉书》卷四十上)
(2)绍幼冲便居储副之贵,当赖规匠已袪蒙蔽。(《晋书》卷六十九)
(3)虽然,将袪子之惑,讯以来悟,其可乎?(《晋书》卷七十二)
上述三例中“袪”字的用法显然不好都解释为“撩起、分开”这一动词义。例(1)
中的“袪”字还可以说是“袪”的动词义的初始用法。但例(2)、(3)中的“袪”字的
用法就不能再解释为“撩起、分开”这一动词义了。通过上下文,我们应该看出,
它们都应该解释为“除去”。也就是说,在唐代,或者之前,“袪”字在用法上已经
延伸出更多的动词义了。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跟“袪”字形近、音同的“祛”字。前面我们说过在东汉许
慎著的《说文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保险产品分类管理制度.pdf
- 保护眼睛的十三法则.pdf
- 俄语手机专业词汇B.pdf
- 体验式教学心得体会5篇.pdf
- 体细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手册内容.pdf
- 住宅楼施工组织设计(框架剪力墙结构).pdf
- 传播学经验学派 名词解释.pdf
- 优秀计划方案范文:生物化工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pdf
- 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给企业带来的好处.pdf
- 企业成本控制的调研报告.pdf
- 岩韵与砂韵的分子密码:基于多组学与表观遗传学解析武夷岩茶与西湖龙井地质-元素-微生物-茶树代谢网络互作机制.docx
- 赤铁矿晶面效应主导的岩茶_岩韵_形成机制.docx
- CN120209125A 单克隆抗体与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及应用.docx
- CN120209726A 一种用于电子封装的柔性高阻隔膜及其制备方法.docx
- CN120210109A 一种采用三维微载体制备软骨微组织制剂和软骨细胞制剂的方法及其应用.docx
- 初一语文媒体素养训练试卷及答案.doc
- 人工智能科技主题高端简约模板115.pptx
- 人工智能科技主题高端简约模板82.pptx
- 2025年员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民事检察业务竞赛试题及答案解析.doc
- 2025年河北省检察官逐级遴选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