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球上的五星期》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pdfVIP

《气球上的五星期》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气球上的五星期》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气球上的五星期读后感

这一周,我读了一本叫《气球上的五星期》的科幻小说。它的作者是法国的着名作家儒

尔·凡尔纳。他在40年的时间里创作了上百篇小说。最着名的就是凡尔纳三部曲:格兰特船

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80天环游地球》你一定听说过吧,还拍成过电影呢,这

也是凡尔纳的作品。

气球上的五星期创作完成后,凡尔纳先后给16家出版社投稿,但是没有一位编辑欣赏

他的作品。他愤怒之极,奋力将书稿投入火中,但被妻子及时抢救了出来。书稿投到第十七

家出版社才被接受,欣赏此书的编辑名叫赫茨尔,从此凡尔纳遇到了知音并与他结下了终生

友谊。这部小说充分展现了凡尔纳高超的写作技巧,收集资料的非凡能力和极其丰富的知识。

书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为了核实前人的探险成果和飞越非洲无人

区——撒哈拉沙漠,博士塞缪尔·弗格森驾驶他精心设计的氢气球与朋友理查德·肯尼迪(迪

克)和他的仆人约瑟夫·威尔逊(乔)横跨东经14度与33度之间的非洲地区。一路经历了

无数的艰难险阻,最终抵达了法国领地,完成了这次伟大的空中之旅。

书中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危难时刻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三人驾驶着氢气球准备飞

越一座山脉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氢气球由于升力不足,在飞越平坦的山顶时,一块

巨石矗立在前面。氢气球只能飞越或撞上巨石。如果撞上巨石,后果不堪设想。氢气球肯定

会损坏。人即使不摔死撞死,也会被困在山顶饿死冻死。但是要想飞越巨石谈何容易,升力

不可能再增加了,只能靠减轻负重使气球上升。可吊篮里一切物品都扔掉了,包括水和食品。

为了他人的安全,仆人乔在这个关键时刻表现出了对主人的忠心和舍已为人的精神,纵身跳

到了山顶上。气球安全地飞越了巨石。博士当然也不会弃乔于不顾,他及时地抛下了软梯,

把乔营救了上来。

书中也体现了三位旅行家非凡的智慧。旅游要结束时,氢气泄露得所剩无几,把喷嘴开

到最大也只能勉强维持气球的高度,但是在低空的气球也还被残忍的塔里巴人追逐着。()到

了最后,吊篮里所有物品都扔光了,但气球还是降落到了地面。气球象皮球一样在地上不停

地跳跃,每次跳跃间隔都有一英里,但是博士塞缪尔想出了一个办法:三位旅行家钻到了气

球里边,把吊篮扔了下去,气球一蹦就是三百尺,正好赶上了一股强风,以极快的速度向法

国的领地塞内加尔河飞去。可是,气球还是降落到了地面,在地上弹跳起来,最后挂在了猴

面包树的树枝上,没有飞过塞内加尔河。此时追逐者却越来越近了,但博士依然没有放弃。

他们把河边的干草堆在了气球下方,将干草燃烧时产生的热气为气球充气,终于飞过了塞内

加尔河,完成了这次伟大的旅行。

整本书读完,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依然沉浸在探险旅程中,仿佛我就是塞缪尔博士,

刚刚完成这次充满挑战的空中之旅。真的要感谢凡尔纳和他的妻子,也许没有他们也就没有

了今天的《气球上的五星期》。成长教育——《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二十余年的读书工作生涯,辗转几个城市,随身的物品来来回回,换得面目全非,唯一

伴随我的,就是《傅雷家书》。

一九九零年的秋天,我刚进入小学学习。入学的前一天晚上,父母破例允许我和他们一

起晚睡聊天。我们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用一根长长的电线接着台灯的插座,父亲拿出八九

年研究生毕业时买的蓝色封面的《傅雷家书》,与母亲头对头地凑在一起朗读。父亲读着英

文,母亲读着中文,英文自然完全不懂,中文也显得晦涩,我挤在他们中间听得一头雾水。

只记得他们跟我讲了很多读书成器的道理,还告诉我,以后会经常读这本《傅雷家书》给我

听。

二年级的时候我看到父母床边放着《读者文摘》杂志,有圈圈点点的标注,我也兴奋地

在上面拣着自己能看懂的句子划出来。划完又心里忐忑,觉得搞了小破坏,可父母竟然没有

说教我,反而饶有兴致地问我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还一字一句地给我讲解起来。这一幕,

当成年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我和妈妈不由得都想到了《傅雷家书》序言里楼适夷先生写的故

事,年幼的傅聪在习琴的时候乱弹,一贯严厉的傅雷先生却没有批评他,反而和他探讨音乐,

并帮他把自创的音符记录下来。妈妈深有体会地说,或许在当时也是受了傅雷一些教育理念

的影响,包括尊重孩子的思想和创作,而我则是受益者。

二零一零年的春天,是我接触《傅雷家书》的第二十个年头,在广州的星海音乐厅,我

第一次聆听到傅聪先生的现场演奏。已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大文豪赫尔曼·赫兹称傅

聪为:“肖邦作品的真正诠释者”。而我久久无法离去的原因不仅在

文档评论(0)

199****21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小学毕业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