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人生地图】.pdfVIP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人生地图】.pdf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人生地图】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人生地图

我想追随苏轼,走一遍他的人生之旅……

——作者题记

苏轼一生主要走过的地方:

眉山——开封——凤翔(今宝鸡附近)——杭州——密州(今山

东诸城)——徐州——湖州——黄州——南京——颖州(今安徽阜阳)

——扬州——定州——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内)——常州

引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公元一零八二年三月湖北黄州的一个下午,日子很普通,与

平时没有任何的区别。

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一阵突如其来的黄昏急雨不约而至,风卷

起地上的尘土扑人脸面,雨点打在林中的叶子上啪啪作响。

这时,从转弯的山路上,走出了一群匆匆忙忙的行人,他们之中

的绝大多数都在左躲右闪,狼狈不堪地避着雨,惟有一位四十多岁的

中年男子,拄着一根竹杖,气定神闲地缓步走着,雨点密密地打在他

高大的身躯之上,他却似浑然不觉。脸上一片红润,大概是刚刚痛饮

了一坛杜康的缘故吧。只见他缓缓地转过头,望着来时的路,一声长

吟:“归去吧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话一出口,带着一股浓浓的

川音,回荡在山麓之中,与烟雨相和……

这个下午,一代文豪苏东坡,拄着他的竹杖,穿着他的芒鞋,在

黄州泥泞不堪的雨中,以这么一身特殊的装束,正向我们徐徐走来……

时间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永远不会逆流而上。九百年前的往事

已经如缕如烟了吧?九百年,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有多少人像流

星一般名噪一时,继而划过夜空?又有多少人的名字被人日夜念起然

后却又忘记?

苏轼与他的那个年代早已成了陈迹,但是,他的名字和他的文章,

却被后世的人们一代一代口传心记,流传至今。就像一本永远读不完

的书,让人沉心其中而津津乐道……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流光一转,诗人走了,他的

诗还在;他的诗模糊了,他的魂,依旧在……

1.

眉山。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吧。

这是富饶的天府之国。于成都与乐山之间,便是眉山城。在宋仁

宗景佑三年,也就是公元一零三六的十二月十九日之前,它与中国其

他的小城镇一样,默默无闻地立在那里。但是随着这日清晨一个婴孩

的一声啼哭,这座西南小城的命运彻底改变了,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

上最闪亮的字眼,成为后世众多文人眼中的圣地。

苏轼降生在一个小康之家。祖父苏序,大字不识一个却为人豪爽,

最喜欢拎着一坛好酒,晃晃悠悠来到田间路旁,唤上三五个朋友痛饮,

喝到伶仃大醉,然后高歌归去。苏轼的父亲苏洵,时年二十七岁,性

格却与祖父截然不同,沉默寡言,但思想独特,有一腔政治抱负,然

而一直怀才不遇。苏轼的母亲娘家姓程,这位程家小姐从小受到良好

的教育,像男孩子一样读书识字,知书达理,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讲,

是难能可贵的。我没有在史书中找到对她容貌的更多描写,但想来这

样一位温文尔雅的女子,一定也是出落得貌美如花吧。在苏洵出门在

外游历江淮的那段时期,苏轼的母亲还亲自抓起教育孩子的工作。虽

然那时苏轼已经上了私塾,但是每天放学回来,母亲还是会把他叫到

庭院里,单独为他讲些经书。那几年的黄昏,在眉山城里苏宅的庭院

中,总会有这么一幅画面:年轻的母亲手持一本《汉书》坐在竹椅上,

念一段,讲一段,时不时向身边的儿子提上一两个问题,小苏轼静静

地站在一旁,入神地听着母亲讲解。阳光的余晖轻轻洒播在这一对母

子身上,快下山的夕阳将她们的影子拉长,投在地上,门上,雕着花

的木头窗格上,直至渐渐消失……

苏家与程家同是眉山城里的大户,苏轼的几个叔叔和舅舅都早已

考取了功名。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中,小苏轼一天天地长大。八岁的苏

轼已经在母亲的辅导下,读完了整部《汉书》,在私塾中,也显示出

了高出其他孩子一等的才智。可以这样讲,苏轼继承了祖父的豪爽和

旷达,继承了父亲的智慧与雄心,继承了母亲的文雅与宁静。我们已

经可以不足为奇了,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小苏轼如同雨后的春笋一般,

势不可挡地破土而出,并茁壮成长起来。

2.

眉山城外的玻璃江依旧日夜不停地流淌着,苏宅院内的那棵老桂

树,花儿开了又落,落了又开。时光悠悠,岁月静好。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的这两大喜事,在苏轼十八

岁到二十岁的这几年间,接踵而来了。

苏轼才华

文档评论(0)

187****53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