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两权分离失灵”的探源与反思发展与协调.pdfVIP

模式“两权分离失灵”的探源与反思发展与协调.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公司诉讼

理由

是什么?

经济法视野里国企治理模式“两权分离失灵”的探源与反思

国务院体改办《经济管理文摘》:经济法视野里国企治理模式“两权分离失

灵”的探源与反思

作者

刘大洪李华振刘卫华

【摘要】20多年来,中国国企治理模式改革的路径取向一直是两权分离:先是

“旧两权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是“新两权分离”(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

分离)。但事实却反证了两权分离的失灵。面对令人困惑的国企现状,本文从经济法

学和法经济学的视角,从国企两权分离治理模式的演进轨迹开始,运用产权理论、科

斯定理、委托代理论、博弈论“囚徒困境”等分析工具,进行了两权分离的“桔生

淮南淮北”之中西比较,探讨了中国国企治理模式的误区,最后得出结论:在中国,不

管是经济法意义上的国企、还是民商法意义上的国企,都不适于实行两权分离的治

理模式。

【关键词】国企治理;两权分离;产权;科斯定理;博弈论;代理风险

一、困惑现状:国企两权分离为何失灵?

从1979年7月13日国务院下达《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

若干规定》揭开国企改革的序幕,到2003、2004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进一步对国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中国国企改革已经持续了20多年。在这20多

年里,一直沿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此为“旧”两权分离)或“所有权与法人

财产权分离”(此为“新”两权分离)的治理模式进行。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市县、从

官方政策到学者研究,都津津乐道于“两权分离”。但20多年的实践却表明:两权

分离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首先,旧两权分离没取得预期效果。早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以承包经营制

为代表的旧两权分离治理模式虽然在短期内看似提高了国企效益,但实际上却是一

种“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是承包经营者把未来的、国家

1

的、普通职工的利益提前透支才得到了这些貌似的“成绩”。承包者得到了

一种外无国家所有权约束、内无企业内部自我约束的经营权,结果就是旧两权分离

使得经营权凌驾于所有权之上,导致了国企“权利(收益)的私有化和义务(成本)的

社会化”。[1]正因其弊端,后来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国企的承包经营制,由旧两权

分离转变成新两权分离。

其次,90年代初以来实行的新两权分离也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根据新两权分

离的要求而推行的股份制在开始的几年里,股市上一片繁荣,似乎新两权分离成功了,

但当时就有一些冷静的学者指出,这只不过是人们对新生事物的一种盲目追捧,泡沫

经济的成份很大。后来的事实果然证明了这一点,仅仅到了1995年,中国经济就开

始要“软着陆”;而三年之后的1998年,由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中,

由于中国政府为了免遭危机而采取了强有力措施对国内经济进行硬性干预,政策上

的保护把国企新两权分离弊端的爆发时间推后了。但强心针的作用只是一时的而不

是一世的,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之后,由于中国政府切实履行自己的入世承诺,对国

企的非市场化的保护越来越少。

于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几年里,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发生了“集体地震”,

丑闻不断、败绩连连,比如银广厦、蓝田股份、郑百文、农商社、猴王、亿安科技

等等等等,败下市来的不在少数,以至于现在政府为了给这些被PT的败兵找个立锥

之地而不得不考虑建一个“三板市场”。没上市的普通国企也是“批量滑坡”,并

由此拖累了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使中国市场经济遭遇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一次

瓶颈期![2]尤其是上市公司,一直被认为是国企两权分离治理模式的好样板、被认

为是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排头兵。但现在的事实却进行了一场“反证”。这不

能不令人对两权分离进行冷思考与再认识。

是什么原因导致国有企业两权分离的失灵?这个问题十分令人困惑。当初论证

“国企应该彻底两权分离”时,曾列举了无数条有力的论据。但现实击破了这些论

据,国企改革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如果不走出这个误区,仅仅通过更换监管部门是

无法解决问题的。(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

革的进程而不断变迁的。从最初的“无人管、谁都管”的混乱,到成立国家国有资

产管理局,再到交给财政部代管,再到现在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3])

二、历史镜像:国企两权分离演进轨迹的经济法考察

从历史上考察,我国国企两权分离

文档评论(0)

177****31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