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低分子肝素联合复合多种维生素预防子痫前期效果分析
子痫前期(PE)是妊娠期特有疾病之一,发病率为3%~5%,其中15%~25%由妊娠期高血压发展而来,病情复杂且进展快,不仅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围生儿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1]。PE发生机制复杂,普遍认为与内皮细胞损伤、炎性反应及胎盘子宫动脉重铸不足等有关,多数患者伴有凝血/抗凝系统功能紊乱[2]。由此,早期识别PE高危孕妇,并给予预防治疗,对改善母婴结局有着重大意义。低分子肝素(LMWH)是常用抗凝药物,可纠正抗凝系统功能紊乱,以预防PE发生。维生素是人体必需营养物质之一,于机体代谢调节、生长发育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各种维生素的代谢异常与PE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由此,复合维生素可用于PE治疗[3]。但目前对复合维生素联合LMWH的PE预防报道较为少见。本次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70例PE高危孕妇,分析低分子肝素联合复合维生素预防PE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PE高危孕妇。纳入标准:(1)符合《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中标准,具备以下任意一项高危因素:①PE病史,②PE家族史,③体重指数(BMI)≥28kg/m2,④高龄妊娠(年龄≥40岁),⑤多胎妊娠;(2)初次且为单胎妊娠,胎儿结构正常;(3)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近1个月接受抗炎或抗凝治疗;(2)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3)存在胎盘前置、先兆流产、胎盘早剥等严重妊娠并发症者;(4)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肾脏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者;(5)合并精神系统疾病者;(6)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年龄23~37岁,平均年龄(30.57±3.57)岁;孕周12~16周,平均孕周(14.51±1.07)周;BMI20.9~32.6kg/m2,平均BMI(26.88±2.17)kg/m2。研究组35例,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30.40±3.38)岁;孕周12~16周,平均孕周(14.36±1.11)周;BMI21.1~32.8kg/m2,平均BMI(26.65±2.31)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妊娠期保健,定期接受产检,并完善各项检查,接受健康教育,指导合理饮食及作息。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国药准字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1.0mL∶5000AXa单位)联合复合维生素(BayerS.A.),低分子肝素剂量为5000IU/次,1次/d,于脐部下皮下注射,维持至妊娠前24h。复合维生素剂量为1片/次,1次/d,与早餐同服,持续服用至分娩。两组均定期监测血压、尿蛋白、羊水及胎儿生长等情况,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如出现重度子痫或并发症立即住院治疗。
1.3观察指标(1)PE情况:记录孕妇PE发生情况,并参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评估PE程度,分为轻度PE与重度PE。(2)凝血功能:治疗前、妊娠结束时采集孕妇3mL空腹静脉血,采用希森美康CA-510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3)血压:治疗前、妊娠结束时采用血压检测仪测定舒张压(DBP)、收缩压(SBP)。(4)炎性因子:于治疗前、妊娠结束时采集孕妇3mL空腹静脉血,离心(转速3000r/min,半径14cm,时间10min)取上清液待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5)孕妇不良结局:记录胎盘早剥、早产、产后出血发生情况,计算发生率。(6)新生儿不良结局:记录新生儿窒息、宫内窘迫及低体重儿发生情况,计算发生率。
2结果
2.1两组PE情况对比研究组PE发生率为11.43%,较对照组的34.29%更低(P0.05);两组PE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PE发生情况比较[n(%)]
2.2两组凝血功能对比妊娠结束时研究组APTT水平较对照组更高,FIB水平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2。
表2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3两组血压对比妊娠结束时两组SBP、DBP水平较同组治疗前更低(P0.05),且研究组SBP、DBP水平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3。
表3两组血压指标比较
2.4两组炎性因子对比妊娠结束时两组TNF-α、IL-6及IL-12水平较同组治疗前更低(P0.05),且研究组TNF-α、IL-6及IL-12水平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4。
表4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s主动握球运动对PICC置管患者CRT的预防价值及其对腋静脉血液流速的影响.doc
- 56℃加热灭活病毒与常温放置对试管法血型鉴定结果的影响.doc
- 70%最大吸气压水平在支气管扩张患者吸气肌抗阻训练中的应用效果分析.doc
- 512层螺旋CT薄层扫描结合计算机人工神经网络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doc
- App联合夫妻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影响分析.doc
- 阿达木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效果及其对炎性反应及骨形成生物活性蛋白水平的影响.doc
- 安全预警护理对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图像质量及血管并发症的影响.doc
- 鼻骨骨折复位术联合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骨骨折的疗效及临床价值.doc
- 辨治小儿疳证经验撷萃.doc
- 丙卡特罗口服液联合降阶梯方案治疗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效果.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