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ICS71-010
P72
团体标准
T/CSTM00951.3-2023
石油化工绿色低碳技术评价
第3部分:生产过程降碳技术
Assessmentforgreenandlow-carbontechnologyinrefiningandpetrochemical
industrialfieldPart3:Productionprocesscarbonreductiontechnology
(征求意见稿)
2023-XX-XX发布2023-XX-XX实施
中关村材料试验技术联盟发布
T/CSTM00951.3-2023
石油化工绿色低碳技术评价第3部分:生产过程降碳技术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降碳技术的绿色低碳评价(以下简称“评价”)的目的与原
则、评价要求、评价内容与方法、评价程序、评价报告内容等。
本文件适用于开展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降碳技术的绿色低碳技术评价的实施。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无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GB/T23331-2020、GB/T32150-2015、GB/T28750-2012、T/CSTM00951-202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
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绿色低碳技术greenandlow-carbontechnology
直接或间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更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
3.2
生产过程降碳技术productionprocesscarbonreductiontechnology
通过能效提升、生产工艺优化、公用工程节能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及通过企业内部上下游协同
方式实现降碳的相关技术,如低碳排放单元工艺技术、换热网络集成优化、蒸汽动力系统优化、氢气
系统集成优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生产流程优化技术及低碳装备的应用、升级、改造等技术。
3.3
基准值baselinevalue
用作与评价技术进行比较的定量参考依据。
注:数值可根据相关标准、规范和规定,通过统计、计算、引用获得;也可用不实施改进情景时计算获得。
[来源:GB/T23331-2020,3.4.7,有修改]
示例:二氧化碳排放相关指标(产品碳强度、生产过程碳排放强度、万元产值碳排放量),三废排放相关指标。
3.4
基准对象baselineobject
1
T/CSTM00951.3-2023
用作与评价技术进行比较的参照对象。
注:对象为技术时包括行业主流技术、国家政策要求技术以及专家确定的与评价技术同类可比的相关技术。
[来源:GB/T23331-2020,3.4.7,有修改]
3.5
核算边界accountingboundary
技术实施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范围。
注1:评价技术的温室气体核算边界由评价实施方确定。
注2:参照GB/T32150-2015,定义3.4。
3.6
排放因子emissionfactors
表征单位生产或消费活动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系数。
[来源:GB/T32150-2015,3.13]
3.7
基期baselineperiod
用以比较和确定绿色低碳技术实施效果的,绿色低碳技术实施前的时间段。
[来源:GB/T28750-2012,3.3,有修改]
注:碳排放量数据统计应基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