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ZD-20-转向梯形设计技术规范.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编号

SJ-ZD-20-2008

代替

密级

商密3级▲

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技术规范

转向梯形设计规范

2008-08-05制定

股份有限公司发布

前言

本技术规范只适用于独立悬架分段式转向梯形结构设计,分别介绍从计算法和图解法来确定转向梯形机构几何参数,具有指导新车型转向梯形设计及现有梯形参数校核和作用。

本规范由汽车工程研究院上海分院负责起草;

本规范由汽车工程研究院项目处进行管理和解释;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

本规范的版本记录和版本号变动与修订记录

版本号

制定/修订者

制定/修订日期

批准

日期

转向梯形设计规范

1适用范围

本规范明确了采用齿轮齿条后置转向梯形布置中应注意的事项及梯形参数选取及校核方面的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独立悬架分段式后置转向梯形结构设计。

2引用标准

GB17675—1999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

3概述

转向梯形机构的作用是用来保证车辆转弯行驶时,所有的车轮均能绕同一瞬时转向中心在不同半径的圆周上作无滑动的纯滚动。

转向梯形机构分为整体式和分段式两种。整体式用于非独立悬架的转向轮;分段式用于独立悬架的转向轮,其中,轿车中普遍采用的齿轮齿条拉杆式转向梯形就是分段式其中一种。根据梯形的布置位置又分为前置梯形和后置梯形,前置梯形指转向梯形位于前轴前部,后置梯形则反之。

4转向梯形设计要求

4.1保证车辆转弯行驶时,所有的车轮均能绕同一瞬时转向中心在不同半径的圆周上作无滑动的纯滚动。

4.2转向传动机构与悬架导向装置的运动干涉最小。

4.3在保证上述两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取转向机构各零件受力较小的梯形参数。

5转向梯形机构几何尺寸参数

K主销中心距;

N转向横拉杆两端球铰中心距

N1转向梯形断开点(齿轮齿条拉杆式转向梯形结构中)

M梯形臂长

θ梯形底角

L轴距

θ1传动角(齿轮齿条拉杆式转向梯形结构中)

各尺寸参数参见图1,图2为典型齿轮齿条拉杆式转向梯形结构。

图1

图2齿轮齿条拉杆式转向梯形

相位角定义6梯形设计

相位角定义

6.1保证4.1性能设计要求理论基础

若不考虑轮胎的侧向偏离,为满足车辆转弯时所有车轮都处于纯滚动工作状态,要求内、外转向轮理想的转角关系由下式决定(Ackerman理论):

cotα—cotβ=K/L。(1)

α外轮转角β内轮转角

图3理想的内、外轮转角关系

6.2转向梯形机构几何尺寸参数的确定

确定转向梯形机构的方法主要有计算法、图解法两种,两种方法在整车转向梯形全新设计中是基础,后面在经过优化,就得到较理想的梯形结构,以下的不管是计算法还是图解法均是简化为平面机构,即没有考虑主销后倾角及外倾角的因素。

6.2.1、计算法

一般我们应用较多的是下面的经验公式:

根据汽车的总体布置或转向桥的布置,可以先获得轴距L及主销间距K,

在根据式(2)

其中:y取值范围在1/10~1/6之间,即y=0.1;0.11;0.125;0.14;0.16

x=2/3;

则即可得到一组转向梯形参数M,N,θ,具体选哪一组,根据后面梯形优化后确定。

6.2.2、计算法二

图4

由图4中,N为转向横拉杆两端球铰中心距,S为转角β时横拉杆左右两球中心间的位移,可得下式:

(3)

其中:S的数值按下式计算:

(4)

其中:(5)

(6)

根据式(1)、(3)、(4)可求出对应于外轮转角α或内轮转角β的梯形底角θ。

近似的选取梯形臂长;后置梯形时,取梯形底角即可。

6.2.3、计算法

在文献[2]中介绍了一种详细的转向梯形优化设计方法,具体请参见。

6.2.4、

采用双横臂式和Mcpherson式独立悬架时,常采用图解法确定横拉杆铰接点位置,详细方法参见文献[1]。

6.2.5、梯形臂长M确定

梯形臂长M的确定遵循,在布置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选取大值,以减小机构杆件的受力。

6.2.6、传动角(齿轮齿条拉杆式转向梯形结构中)的确定

图2中传动角θ1在齿条横向移动时不断的变化,当拉杆和梯形臂运动到成直线时,达到传动死点位置,机构无法在运动,同时杆件受力随传动角的减小显著增加,设计中最小传动角为佳。

7转向梯形机构尺寸参数校核及优化

7.1根据上述两种方式获得了转向梯形的几何参数,在根据以下方式校核初选的梯形参数是否满足4.1的设计要求。

7.1.1

图5所示,从主销中心线延长线与地面的交点A,B引后轮中心线的垂线

文档评论(0)

ADA汽车设计联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机械共程专业助理工程师持证人

汽车设计师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08日上传了机械共程专业助理工程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