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生产生活方式变迁中心理承受能力研究.docx

仡佬族生产生活方式变迁中心理承受能力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仡佬族生产生活方式变迁中心理承受能力研究

?

?

?

?

?

??

?

?

?

朱海罗永忠

摘要:为了研究仡佬族在生产生活方式变迁中心理承受能力,对仡佬族聚居村民进行问卷调查,以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等为自变量,以生产生活方式变迁中的心理承受能力为因变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各个维度上的性别间没有显著差异;除生产方式和通讯休闲两维度外,其它维度上的年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除居住环境外,其它维度上的文化程度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除生产方式和生活满意度外,其它维度上的年龄和文化程度间的交互效应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仡佬族人在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的过程中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强;年龄和文化程度是影响心理承受能力的两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仡佬族生产生活方式心理承受能力

作者简介:朱海,遵义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研究领域:认知发展与教育、心理测量、心理健康教育。

1.引言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新政策,在国内实行经济改革,首先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分散的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且不断地产生新的城镇,从而使城镇人口增长,城镇数目增加,城镇体系形成和完善的过程。[1]其特点是生产方式从传统农业转向社会化、市场化的大生产,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在地理上聚集日益趋向于城镇。2012年8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

在城镇化过程中,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身份、职业、社会角色、行为模式、思想观念、社会交往、受教育程度、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将发生变化。在这一变化的过程中,人们是否能够适应呢,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他们长期生活在比较偏远的地方,生产方式比较原始、有其特有的生活方式。在城镇化过程中,中共中央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是“既要发展又要尊重”。2005年5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不断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2]同时他指出,“对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的差异,我们要充分尊重和理解,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也不能用强制的方式加以改变。对各民族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缩小和消除。这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我们进行长期努力。”

在不断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城镇化过程中,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一定变化。这一变化与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息息相关,由于该文研究的是仡佬族人群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该心理承受能力被称为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社会心理承受能力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刺激和已有心理基础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心理能力结构,它表现为人们对社会生活(广义的)变化的理解、适应、应激、耐受和平衡等方面的能力。[3]因此,可以从社会刺激和主体心理基础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社会刺激指那些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刺激因素,如收入的变化、制度的变化、风俗习惯的变化等。从内部条件上看,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受制于主体的心理基础。主体的内部条件对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影响包括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心理品质、需要与动机以及社会价值观和民族文化心态等。

本文以仡佬族这一少数民族群体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城镇化过程中仡佬族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本研究以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石阡县的部分仡佬族居民为研究对象。共调查1249名居民,其中男性717人,占57.4%;女性532人,占42.6%。被调查居民的年龄为30-90岁,其中30-39岁为51人,占总人数的4%;40-59岁为869人,占总人数的70%;60岁及以上为329人,占总人数的26%。从文化程度来看,没有上过学的为173人,占13.9%;小学文化的452人,占36.2%;初中文化的472人,占37.8%;高中及以上152人,占12.2%。为了叙述方便,在以后的论述中将年龄的三个阶段由低到高分别用1、2和3表示;文化程度的四个阶段由低到高分别用1、2、3和4表示。

2.2方法

2.2

文档评论(0)

细雨滴梧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