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鹦鹉热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医院协会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专委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学组
鹦鹉热(psittacosis)鹦鹉热鹦鹉热(psittacosis)又称“鸟疫”(ornithosis),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psittaci,Cps)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作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鹦鹉热主要在各种鸟类或禽类之间传播,亦可通过呼吸道以空气或气溶胶形式感染人类,或通过排泄物感染人类皮肤、黏膜和消化道,导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Cps在整体CAP患者中检出率约1.03%,我国重症CAP患者中,Cps检出率约8.0%。Cps感染者的临床表现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典型症状包括高热、畏寒、咳嗽、纳差、乏力、头痛、肌肉酸痛、呼吸困难和肺部浸润性病变等,严重者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症状无特异性。由于鹦鹉热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且临床工作中通常仅在重症患者中进行Cps检测,导致该疾病的诊断率被低估进而延误治疗。Cps感染患者病死率约1%,但未及时治疗的重症患者病死率可达15%~20%。鹦鹉热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针对性治疗对于改善疾病预后、降低重症患者病死率具有重大意义。
鹦鹉热(psittacosis)制订背景我国目前尚无针对Cps感染的指南或专家共识,相关研究多为病例报告,缺乏高级别证据支持,标准化诊疗步骤的制订较为困难。为进一步规范我国鹦鹉热的诊断和治疗,帮助临床医师在鹦鹉热的诊疗过程中做出合理决策,中国医院协会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专委会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学组共同制订了此共识,并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公开讨论和改进,草拟了我国鹦鹉热的诊疗路径。本共识基于国内外Cps感染的研究进展结合专家组成员的临床实践经验,详细阐述了鹦鹉热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供临床医师和实验室病原学诊断人员参考。
目录病原学01流行病学特点02临床表现03临床检查04诊断与鉴别诊断05治疗06预防07总结与展望08
病原学Cps属于细菌,衣原体门,衣原体纲,衣原体目,衣原体科,衣原体属,分布广泛且严格真核细胞内寄生,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同时含有DNA和RNA,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其细胞壁的结构和成分与革兰阴性菌相似,含有属特异脂多糖抗原,但没有或仅有微量胞壁酸。Cps通过二分裂方式增殖,具有独特的双相发育周期,即原体和网状体。原体为感染相,常存在于细胞外,形体较小,多呈圆形或梨形,直径0.2~0.4μm,吉姆萨染色呈紫色,马基维罗氏染色呈红色,不具有生物活性,但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可以在宿主体外存活。网状体又称始体,是细胞增殖及新陈代谢活化的表现,无传染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结构疏松,直径0.7~1.5μm,无糖原,吉姆萨染色和马基维罗氏染色均呈蓝色。网状体由原体进入宿主细胞浆后不断发育增大而形成,在增殖过程中可形成包涵体,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包涵体的多种形态。
病原学Cps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在70%酒精、2%来苏水、2%氢氧化钠、1%盐酸和3%过氧化氢溶液中,几分钟内即可失去感染力。0.5%石炭酸、0.1%甲醛液和75%酒精作用30min可将其杀灭。相比高温条件,Cps对低温的耐受力更强,在56℃条件下5min,37℃条件下48h可被灭活,但在-70℃环境下可存活数年。在干燥的外界条件下可存活5周,在室温和日光下最多能存活6d,在水中可存活17d,并且紫外线对衣原体有很强的杀灭作用。
目录病原学01流行病学特点02临床表现03临床检查04诊断与鉴别诊断05治疗06预防07总结与展望08
流行病学概况1879年鹦鹉热于在欧洲首次被报道,提示人类致命的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可能与接触了鹦鹉和雀类有关;1893年研究者首次从患病鹦鹉中分离出病原体,并于次年确认为传染源,取名鹦鹉热;1975至1980年,英国报告的鹦鹉热患者男女比例约为3∶2,发病年龄以35~44岁为主。2000至2015年,荷兰报道了700例鹦鹉热病例,其感染高峰为春夏季。2015至2017年,比利时鹦鹉热确诊及疑似病例中男性占比为55%,平均年龄高于女性,15岁以下儿童的病例很少(仅占4%)。相关荟萃分析表明,Cps可引起约1%的CAP病例,然而,由于鹦鹉热的确切发病率和患病率难以确定,这一数据可能被低估。
流行病学概况我国Cps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尚无确切的大型全国流调数据,仅一项基于中国14个省市的44家医院住院患者的多中心观察性研究,报道了高龄、冬春季节、西南地区易发生Cps感染。一些地区性调研结果提示Cps可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