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问题与视角转换:厌童症的冷思考.pdfVIP

话题、问题与视角转换:厌童症的冷思考.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No.01.20242024年第01期

厌童现象的多维观察

主持刘向宁

/

■ 话题、问题与视角转换:厌童症的冷思考

■ 从“厌童”到“友童”:对儿童,我们需要更多宽容与包容

■ 厌童现象的教育学思考

■ 儿童嬉闹权及其界限—以厌童现象为视角

少年儿童研究2024.01

4

专题研究

投稿邮箱:shaoer2022@126.comZHuanTiYanJiu

话题、问题与视角转换:厌童症的冷思考

□ 郑素华杨倩月

在如今自媒体盛行的时代,关于儿童、童

年的任何话题一旦迅速传播,常常成为社会关一、厌童症:两种儿童观的交锋

注的热点。据作家苏小懒在社交平台上自述,

2023年7月在乘坐广州至珠海的动车时,孩子梳理目前有关厌童症的争议,可发现焦点

只是安安静静地在座位上画画,她却被乘务员在于公共空间中儿童行为的文明与否。讨厌孩

两次提醒要管好孩子,别让孩子乱跑。她感觉子的人和喜欢萌娃的人各执己见,站在各自的

自己受到冒犯,因为孩子什么都没做家长却被立场上争执不休。讨厌“熊孩子”的人表示:

反复提醒。她认为这是对带儿童出行的家庭的家长为什么不能立即安抚孩子,让他停止哭闹?

歧视,并表示反对这种区别对待,呼吁公众对我为什么要向小孩子妥协?而另一边,许多人

婴幼儿家庭要有包容心,社会要为他们提供更尤其是宝妈们认为现在的环境对带幼童出行的

有针对性的公共支持。家长来说过于苛刻,并纷纷吐槽在公共场合曾

该事旋即被诸多媒体报道,引发舆论对有遭受的“隐性歧视”[2]。

关“厌童症(现象)”“熊孩子”的再次热议。我们暂且不去断定这两种立场的绝对正确

事实上,对于厌童症(Misopedia)心理学上早或错误。针对某种具体行为,任何个体基于自

已有所研究,儿童心理学家萨姆(SamM.S.)身角度作出的判断都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在情

用该词来形容对儿童的仇恨心理a。国内有学感感性宣泄的同时,更需要理性的判断。

人将厌童症界定为一种高发于未婚青年的人际就社会文化史看,有关儿童的道德想象一

交往障碍,通常表现为对儿童的厌恶和排斥,直在把儿童描绘成原罪的承担者—恶魔或天

进一步可发展为无法容忍一切与儿童相关的事使之间摇摆。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

物[1],并将之与生育观念的变化相联系。里,后一种对童年的想象占据主导地位。在布莱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个体生命的自然延续。克柯勒律治和华兹华斯那里,儿童内心纯净,

在呵护儿童、尊重儿童权利成为普遍共识的当像天使一样,未被他

文档评论(0)

经典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