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乐记》的理论紧张.docx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论《乐记》的理论紧张

?

?

?

?

?

??

?

?

?

欧阳祯人

摘要:本文立足于孔、孟、荀的哲学思想发展背景,分析了《乐记》思想构成及其在经历了墨家、法家、道家的渗透和洗礼之后在思想体系上存在的理论纠结和紧张,既分析了因为理论上的吸收发展了原始儒家思想的成就,也分析了各家各派的理论渗透给原始儒家造成误导和伤害,对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史和美学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

关键词:《乐记》儒家法家墨家道家

B222:A:1000-8705(2018)03-01-05

从思想的主体来讲,《乐记》试图系统地表述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和“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思想,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传统经典口耳相传、不断释读的过程中,《乐记》经过了七十子裔与汉初儒士的改造,从而裹挟、涵化了原始儒家之外的很多思想资源,在发展和丰富孔子乐教思想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理论上的紧张。刘鉴泉先生在其《道家史观说》一文中写道:“所谓儒者,大都不偏刚即偏柔,非中法家之毒,即受道家之风耳。”1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考量的问题。

《乐记》的第一大理论紧张是“礼、乐、刑、政”并提。它明显是春秋时期孔子乐教思想的“正”,到战国时期的“反”(指由荀子到韩非),再到汉初的“合”,在思想上进行调和的结果。本来,这种“合”的融汇过程和调整功能是儒家意气风发、富有生命力的表现。但是,孔子是不讲“刑”的,他追求的是“无讼”(《论语·颜渊》)的德性境界;他也不在“刑”的基础上讲“政”,他追求的是天人冥合基础上的“为政以德”(《论语·为政》)。在经历了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大动荡后,人们的性情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乐记·乐本篇》),刑与政的结合对社会的管理来讲,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在所难免。因此,《乐记》立足于新的理论基点,熔铸相关的内容以适应新的时代,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也就是说,《乐记》的真正意图,是要站在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于礼,成于乐”的立场上,对新时代的“乐教”思想进行一次整合,或者说,是要将孔子的这些思想进行一次新时代的诠释和改造。“礼、乐、刑、政,其极一也”之谓,在于通过礼与乐不离不流的修养,一方面帮助“刑”与“政”达到管理社会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化解“刑”与“政”所造成的社会矛盾,在思想意识上培养“协和于天地”的中和精神。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的理论基础是《乐记》形上与形下两个层面组成的人性论。可是,在笔者看来,“人生而静,天之性也”与“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的划分方法实际上有违原始儒家至奇至常,在寻常之中见超越,在凡庸之中见天道,下学上达,上下一贯的思维路向,有违孔子“性相近”(《论语·阳货》)和孟子“性善论”以天命观为背景的整体理论构想。孔子“性相近”的意思是,人性都有上承天命而先天性存有的善质,是天赋予人之所以为人者。孟子的“性善论”发扬了孔子的天命思想,以仁义礼智为四端之性。所以,在孔子、孟子的话语系统中,“血气心知”均属于“情气”的范围,是人的后天教养所形成的差别,这就是孔子的“习相远”(《论语·阳货》)。知者,心之功能;心者,“形之君”、“道之工宰”(《荀子·正名》),是人认识、分析、把握万事万物及其规律的“知之体”,因此,它是后天之“智”,而不是先天之“性”。孟子以仁义礼智说人的天命之性,意在承孔子之志。它说明“在中国文化史上,由孔子而确实发现了普遍的人间,亦即是打破了一切人与人的不合理的封域,而承认只要是人便是同类的、便是平等的理念。”1而“血气心知之性”之说,却有将孔子、孟子的人性论经验化的趋向,它的归结点是荀子的“性恶论”,至少是性善、性恶同时并存。这当然违反了孔子、孟子的天命思想,从而破坏了原始儒家天人一贯、物我一体的宇宙观、人生观所显发出来的和谐性。

所以,《乐记》把现实生活中显发为喜怒哀乐的人性都描述得十分丑恶,不离则流,不奸则诈,为什么呢?因为“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乐本篇》),如此,则极口腹耳目之欲,最终会导致天下大乱。于是,礼乐就成了维护社会稳定、防止丧德败性的重要手段:“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礼记·祭义》)礼乐刑政成为一个钳制社会、宰制人心的统治之网:“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乐本篇》)。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讲,法家的影子已经若隐若现,阳儒阴法的思维定势已经在事实上形成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文档评论(0)

惩罚罪恶123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