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各地市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研究.docxVIP

河南省各地市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河南省各地市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研究

?

?

摘要:本文基于DEA-Mamquist指数方法对河南省各地市1997-2014年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看,河南省各地市全要素生产率分布呈现出西北高于东南、以及省会城市经济效率领头羊的分布特征;从时间序列看,河南省各地市全要素生产率自1997-2004年有不断上升的趋势、2004-2010年间在高位徘徊以及2010年之后有不断下降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DEA-Malmquist;经济效率

:F061.5文献识别码:A:1001-828X(2016)022-000-01

一、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近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已告别依赖自然资源投入的粗放发展阶段进入更加依靠技术与创新推动的集约发展阶段。在此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下,作为中部地区大省的河南省,有必要顺应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换,抓住有利时机奋力实现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而经济发展质量衡量了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经济发展质量越高表明地区生产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程度越高,创新驱动的程度也越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当前学术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研究,从研究的方法看,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数据包络分析法、随机生产前沿法以及索罗余值法。基于对以上研究方法的比较,结合本文的研究实际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河南省各地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研究。

二、数据处理

本文把河南省各地市的GDP作为产出变量,把资本存量和劳动投入作为投入变量。由于济源市是1998年才建市,因此本文把时间跨度设定为1997-2014。

1.资本存量。关于地级市资本存量本文借鉴采用李郇等(2005)采用永续盘存法模拟地级市资本存量的研究成果,数据处理与运算步骤均与其一致。

2.劳动投入。本文采用各地市从业人员作为衡量劳动投入的指标。

3.产出变量。本文以各地市GDP作为产出变量,数据调整为1997年为基期的实际值。

三、计算结果

四、结果分析

从计算结果看,河南省各地市全要素生产率在1997-2004年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提高,此后从2005-2010年间均处于较高水平,但从2010年后河南省各地市全要素生产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就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1997-2004年间,河南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提高本省的工业化水平,在传统农区走出了以工促农的经济发展新路子;在前几年工业发展的带动下,河南省继续大力发展工业不断提高工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大力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因此在这一阶段河南省经济发展的质量稳步提高;但自2010年之后,河南省经济发展遇到了新的发展问题,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向创新驱动转变。

从河南省各地市全要素生产率均值地区分布来看,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经济发展质量仍然在河南省各地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原因可能在于郑州市是河南省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信息中心,科技创新能力强,对于外部的信息传播速度快,有利于郑州市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此外,从分上也可以看出,河南省各地市全要素生产率分布呈现出西北高于东南,铁路沿线地市高于非铁路沿线地市的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1]郭庆旺,赵志耕,贾俊雪.中国省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世界经济,2005,5.

[2]张公嵬,梁琦.产业转移与资源的空间配置效应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0,9(3).

[3]刘秉镰,李清彬.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实证分析:1990—2006——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J].南开经济研究,2009,03:139-152.

[4]张军,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J].世界经济文汇,2003,02:17-24.

[5]中国的工业生产力革命——用随机前沿生产模型对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及分析[J].经济研究,2005,03:4-15.

[6]李郇,徐现祥,陈浩辉.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效率的时空变化[J].地理学报,2005,04:615-625.

?

-全文完-

文档评论(0)

183****12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