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研究综述.docx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研究综述

?

?

吕晨玺+张志浩

摘要:随着公民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对于当代公民公共精神的研究渐趋成为热点。对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研究,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对当前学界研究成果疏理,就大学生公共精神研究的现状、价值、培育途径以及下一步研究趋势进行综述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公共精神;综述

:G4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9.103

公共精神,作为一个传入的西方学术话语词汇,其有着本身的学术源头。据学界考证,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群居的理性动物,只有在城邦的公共生活中,作为一名公民为城邦服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才有完善人的本性。这种在古典民主制中提供公共服务时所具有的精神,正是最原初的表述。哈贝马斯看来,公共空间里的公共精神,不仅是对人的品性要求,也可以是对某种社会机构、结构,甚至某种社会制度的品性要求。在现今的西方主要话语体系中,公共精神不仅是公民在公共生活中所持有的一种公共理念、参与公共生活的一种能力,更是公民在公共行动中所体现的意志品质。因此,公共精神是公民行动的标志,主要体现在公共生活中、对公共事务的参与行为和处理行动。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走向深水区,公民社会建设亦逐步提上了社会发展的议事日程,公民公共生活空间正不断拓展,公民公共事务参与的内容、范围、途径和效果也逐步规范发展,客观上进一步增强了公民精度培育的诉求。尤其是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之中,人们原有的传统社会与价值观体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而新的社会价值观尚在形塑过程之中。正是在这种新旧价值观过渡形塑之际,我们如何引导人们进一步学习贯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培养公民共同价值观和公共精神,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作为21世纪前半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定中坚力量。因此,大力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不仅是当前公民公共精神培育的重要内容,更是重要的途径,这不仅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诉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因而,对当前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研究,更是有着的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为新一代的公民群体,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自当是公民公共精神的重要内容。但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进程,学生的教育管理受制于学校内部的亚文化环境,也受约学校所处的社区、地区的社会生活的次环境,同样更无法脱离所处的时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总环境。因此,学校人才培养既需要为所在社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高校更是文化的创新地、社会风尚的引导者,正是在其四大功能发挥的同时,也要应当为社区、地区的社会文化风向有所引导,尤其是对不良风气有所规导,服务于当地社会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正是基于此重要意义,近年来,无论是学校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还是诸多学者,就中国正在发展的公民社会中所孕育的公共精神,尤其是大学生公共精神现状分析、培育思考以及对策建议等,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1大学生公共精神现状的研究

目前,在部分学者的现状分析概述中,个体化倾向的大学生为公共精神的培育带来了困境,表现在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难以为“公共利益”凝聚起来,以及缺乏公共精神的公共生活等方面。何植民在文章里指出这种缺失主要是自制自律行为规范、公共价值理性与公德责任观念和环境生态意识等三个方面。余世锋则概括为自律自制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善待生命社会的慈悲胸怀等方面的缺失或淡薄,而更认为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滞后。

2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价值研究

学校生活不是真空,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公共领域。正如前文所述,社区、地区或社会上任何不良风气、消极观念或者不正确的价值导向,都会随时渗透进校园,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校本身便是社会化场所、公共生活的空间,无论是校园里、教室里,抑或是宿舍里,无一不是规模不等的群体生活、公众的公共生活,这里涉及大量的公共生活里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和精神规定,这必须需要大学生认识到公共精神的培育,既是其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更要认识到在公共生活、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曲彦、陈士勇指出大学生的公共精神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必要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何植民则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推进经济全球化等方面来论述其重要性。

3影响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因素研究

从现有成果来看,曾爱华认为大学生公共精神偏失,主要受中国传统家族伦理的负面影响,彰显公共精神的合法化、制度化的渠道欠缺,学校德育政治化、工具化价值取向的负面效应,人文素质教育遭受冷落和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不足

文档评论(0)

159****82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