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崆峒山诗歌创作及当代价值研究.docx

古代崆峒山诗歌创作及当代价值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古代崆峒山诗歌创作及当代价值研究

?

?

内容摘要:崆峒山地处陇东,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第一山、“天下道教第一山”,自然景观奇、险、灵、秀,人文景观古、朴、精、巧,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留恋其中,留下了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优美诗篇。这些诗篇在当代仍有重要的文化、社会、经济和生态研究价值,丰盈人们的生活。

关键词:古代崆峒山诗歌创作当代价值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5米,峰峦叠嶂,景色秀丽,集北雄南秀于一身,融自然美和人文美于一体。自然景观奇、险、灵、秀,人文景观古、朴、精、巧。是一座“五岳推为伯”、“势压玉关雄”的名山,有“西镇奇观”、“天下道教第一山”、“道源圣地”等美誉。1984年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4年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2007年晋升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崆峒之名最早见于《尔雅》,“北戴斗极为空桐。盖闻星分金野,正当斗极之垣;地近瑶池,直接昆仑之脉。”桐,《庄子》作同或作洞,古字通用,“空桐”唐以后亦作“崆峒”。崆峒山名由来有三种说法:一是与古“空同(桐)氏”部落有关,是空桐氏居住之地;二是说山上多洞穴,有空洞之意;三是与传说中的仙人广成子有关,广成子于此修炼得道,于是以道教“空空洞洞、清静自然”之意为山命名[1]。

崆峒山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人类就在此繁衍生息。相传上古仙人广成子和赤松子云游各地后,选定崆峒山为修炼之地,最后得道成仙;人文始祖黄帝不辞艰辛、膝行代步来崆峒山向广成子询问治国之道;秦皇汉武也曾践临崆峒、巡边示威;其后不断有历代名人登山揽胜、感悟自然、缅怀先贤,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和佳篇妙笔。

一.崆峒山诗歌的生成空间

崆峒山地理位置重要。属六盘山支脉,北依关山,南望太统,靠萧关,近泾水,一条古道夹山而过,称“笄头道”或“鸡头道”,是古代皇帝出巡的重要路线之一,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重要驿站。崆峒山地势险要,处西北要冲,扼七关之首,雄视三关,控制六原,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金戈铁马,硝烟弥漫,鏖战争雄。崆峒山地质构造上属丹霞地貌,以“顶平”“身陡”“麓缓”为其特征,它的上三叠系地层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时代最老的形成丹霞地貌的地层。独特地理环境为动植物的生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山上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维管植物1000多种,动物480种。

崆峒山人文底蕴深厚。“儒”“释”“道”三教共处一山,兼容并蓄,广博包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宣示着一种“和合”精神。道教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全面继承,是发源、根植、成长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崆峒山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道教上古仙人广成子、赤松子曾在崆峒修炼成仙;秦汉时有方士、道人隐逸修炼;魏晋时山上已有多处宫观洞室,到北魏隋唐时,山上道教宫观更是重重叠叠,此后更有许多道教名士在此修炼传道;唐代八仙之一的钟离权曾传道入崆峒,伍符云游崆峒三年,修炼成道;明朝武当派张三丰、全真教道士王道成等,在崆峒修建宫观,传代弟子;明代韩王捐资修建宫观,聘全真龙门派第十代掌门苗清阳为主持,为全国道教十二大“十方常住”之一。自此,道教在山上代代相传,现已传至第30代。佛教传入崆峒始于汉代,北魏中期崆峒山上建有如来经象塔,唐仁智禅师开凿“上天梯”通道,被称为“开山祖师”;唐太宗李世民给明慧禅院御赐田宅,崆峒山佛教进入全盛;北宋时僧人法淳等抗击西夏兵入侵,获朝廷封号、赐紫;元初,安西王主持修建了崆峒山东台宝庆寺、香山寺、观音庵,尊西域僧槊里吉察思揭兀为“一代天师”;明代万历年间修建了中台凌空塔,明神宗给崆峒山真乘寺藏经楼赐匾额,皇太后给崆峒山赐送经书三万多册。

崆峒山景色雄伟秀丽,环境安逸,是读书陶情养性的好地方,曾有许多文人在此勤学苦读,吸引培育了一大批儒家学者。汉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王符,西晋皇甫谧、明代赵时春、明代前七子李梦阳,早年都曾在崆峒山潜心读书,崆峒山的钟灵毓秀造就了他们旷世才华。现在崆峒山儒、释、道并存,互让互尊,成了崆峒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独特现象,山上还有“三教洞”“三教禅林”,将太上老君、释迦摩尼、孔子三尊塑像供奉于一堂,体现了中国文化包纳一切的雍容大度。

崆峒独到的自然景观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佛道两教深厚的宗教文化积淀以及文人赋诗寄情山水的传统,为崆峒山诗歌的诞生、发展、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崆峒山悠久的历史,雄秀的景观,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士、迁客、骚人。司马迁慕名登临,王符流连忘返,皇甫謐采药著述。此后,历代题咏盛赞崆峒的佳篇妙笔洋洋大观。如南北朝王褒,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岑参、元稹;宋朝李清照、游师雄、张亢;明朝李攀龙、赵时春;清朝王士祯、左宗棠、林则徐、谭嗣同;民国于右任、傅作义、邓宝珊。这些妙篇华章已成为崆峒山丰富的文化宝藏。

清代张春溪修《崆峒山志》收录以崆峒山为描写对象的诗作1

文档评论(0)

151****61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