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宁权的司法保护.docx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论安宁权的司法保护

?

??

?

?

?

?

?

?

?

???

?

?

?

?

?

方乐坤

内容摘要:环境噪声、恶臭气体等污染源侵扰以及电话、短信、电子邮件、各种APP和RSS等信息媒介侵扰引发多起侵权诉讼,一些地方法院将这类案件当事人诉请的“安宁权”视为“其他人格利益”予以确认。安宁权的概念已在实践层面获得一定程度的认可。以此权利为话语线索,对有关案例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将有利于相关司法和立法的改进。从统计分析结果看,信息侵扰类安宁权纠纷案件显著多于传统的住宅安宁侵扰类案件;安宁权更多地被法院用于抵御组织经营行为对个体的侵害;但当事人安宁权保护诉求在部分裁判中的满足度仍有待提高。为有效保护自然人安宁权,宜进一步明确安宁权的人格权属性及其救济手段;加大安宁权纠纷案件裁判说理的力度;确立受害方安宁权损害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机制;恰当配置相邻关系纠纷案件中安宁权诉求方的证明责任。

关键词:安宁权司法保护人格权相邻关系其他人格利益

关于安宁权的保护,国内既有研究已涉及该权利的法律地位、基本内涵及权利边界、侵权类型、保护限度、保护模式等问题。〔1〕但总体而言,研究主题仍多限于对该权利构建合理性、制度框架的抽象论证与设计,着眼于解决司法实践中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尚付阙如。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安宁权理论研究的說服力,对该权利理论面向我国司法生态的持续成熟构成了制约。为此,笔者拟收集我国法院有关自然人安宁权保护的案例,通过案卷分析、调研,观测司法纠纷中侵害自然人安宁权的主要事实类型、案件的处理结果及逻辑依据等,研判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的创新性做法和存在的问题,探讨破解问题的路径和保护制度的优化方向。

安宁于人,犹如水之于鱼,须臾不可分。安宁权普遍存在于自然人的人格实现和发展之中。然而,法律所须关注的,则是现实生活中最易出现安宁权侵害且现行法对其缺乏有效救济途径的情形。因此,安宁权侵害的类型化归纳是有价值的。在此问题上,有学者将侵害安宁权的具体形态概括为:侵扰、不可量物侵入、欺诈性或错误性告知。〔2〕笔者认为,噪声、恶臭气体等不可量物侵入的主要损害后果仍体现为对住宅安宁的侵扰,所以不妨将其归入“侵扰”这一大类型。侵扰的常见形态表现为环境噪声、恶臭气体等污染源对住宅安宁的侵扰和电话、短信、电子邮件、各种APP和RSS等信息媒介侵扰。从加害人行为目的的角度,又可将侵扰分为商业经营性侵扰和非商业经营性侵扰。〔3〕鉴于侵扰是我国司法实践中最常见的安宁权侵害形态,欺诈性或错误性告知的案例标本极为少见,故仅就侵扰的相关案件数据展开研判。

一、我国侵扰型安宁权侵害纠纷案件数据分析

笔者在“北大法宝”数据库之“司法案例”子库中分别以“安宁”“不可量物”“垃圾短信”“侵扰”为主题词进行全文同篇搜索,搜得相关案例总计118件,经过逐案甄别,共筛选出107件有效案例。〔4〕对该107件有效案例统计分析情况如下:

(一)信息媒介侵扰类安宁权纠纷案件显著多于传统的住宅安宁侵扰类案件

据侵扰型安宁权侵害纠纷案件数量分布情况的统计显示:在107件有效案例中,住宅安宁侵扰类案件有31件,占全部有效案件数量的29%;信息媒介侵扰类安宁权纠纷案件有76件,占全部有效案件数量的71%。在住宅安宁侵扰类案件中,商业经营性侵扰纠纷案件有6件,占住宅安宁侵扰类案件数量的5.6%;非商业经营性侵扰纠纷案件有25件,占住宅安宁侵扰类案件数量的23.4%。在信息媒介侵扰类安宁权纠纷案件中,商业经营性侵扰纠纷案件有71件,占信息媒介侵扰类安宁权纠纷案件数量的66.3%;非商业经营性侵扰纠纷案件有5件,所占比例为4.7%。

以上统计结果说明,我国侵扰型安宁权纠纷案件数量分布已呈不均衡态势。信息媒介侵扰类安宁权纠纷案件所占比例比住宅安宁侵扰类案件多出42个百分点,是后者的2.45倍。同时,商业经营性侵扰纠纷案件所占比例比非商业经营性侵扰纠纷案件多出43.8个百分点,是后者的2.57倍。从结构形态上看,传统的住宅安宁侵扰类案件中,商业性侵扰案件远少于非商业性侵扰案件;而此种结构在信息媒介侵扰类案件中已被大幅反转,其中的商业性侵扰案件数量是非商业性侵扰案件的14.2倍。这些数据较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转型社会背景下个体安宁权纠纷的总体状况。它说明:在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尽管对于传统的住宅安宁侵扰侵害的治理仍吸引着相当的司法资源的投入,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短信、电话、电子邮件、RSS等信息媒介侵扰已经成为侵害自然人安宁权的最大“杀手”;同时,商业利益的驱动使得此种侵扰和侵害变本加厉。相应地,对此类危害的防治,应是我国当下民众安宁权司法保护所须面对的首要任务。

(二)民事司法在治理信息媒介侵扰中的介入力量较为有限

对侵扰型安宁权纠纷案件类型分布的统计结果显示:在侵扰型安宁权纠

文档评论(0)

方圆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