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站先隧后站施工关键技术.docx

地铁车站先隧后站施工关键技术.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地铁车站“先隧后站”施工关键技术

?

?

叶永茂

摘要:某市地铁5号线MX路站为明挖车站,设计为XL路站~MX路站盾构区间的接收站,受拆迁影响,主体结构施工滞后一年,影响全线洞通关键节点,车站主体结构施工不能一次完成,再进行盾构机接收的常规施工方法。为此,采用先隧后站工法,在确保盾构隧道按计划贯通的基础上,对隧道结构加固、压重及优化开挖工艺等方式,解决成型隧道上方基坑施工易造成的隧道结构变形及基坑失稳问题,通过优化设计和施工控制,保证车站基坑安全。

关键词:地铁车站;先隧后站;盾构接收

引言

在目前国内地铁建设中,盾构法是重要的区间隧道施工方法。盾构区间隧道一般与车站结构进行正线节点对接,在平面投影上互不重合,这样可以允许车站与区间并行施工而不互相干扰。但地铁作为城市发展中心区和住宅、商业、教育等密集区实施的长大线性工程,往往会受到各种不可控因素影响,造成部分区间、车站施工进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均衡情况,从而使地铁车站无法按工期要求提供区间盾构接收条件。某市地铁5号线MX路站及XL路站~MX路站区间施工较为典型,车站西端需拆除一栋八层办公大楼,拆迁进度滞后一年多,车站西端结构无法在区间盾构机到达前完成施工,为保证工期目标且维持原车站设计使用功能,优化调整车站内部功能用房布局,将车站主体结构分两期实施,一期基坑不受拆迁影响的部分先期完工,保证盾构按时接收,二期基坑待办公楼拆除、区间隧道贯通后实施,即采用“先隧后站”施工方法。

1?工程概况

1.1工程简介

MX路站位于明秀东路与友爱路交叉口东北象限地块内,呈东西向布置,与2号线通道换乘。为岛式站台车站。共设6个出入口、3组风亭。车站主体结构外包总长204m,标准段宽31.5m,结构高度21.78m。车站顶板覆土厚约3.0m。基坑采用明挖顺筑法施工,一期车站结构为地下三层,长151m,二期车站主体结构为地下两层、局部地下一层车站结构,长度为53m。

其中一、二期基坑采用800mm厚落地式止水帷幕地下连续墙+内支撑的围护结构方案,二期开挖最大深度17.1m。二期基坑与秀~明区间左线重合长度为53m,与右线重合长度为37m,基底与右线隧道距离最小处位于换乘通道接口处,最小净距仅1.28m,左线盾构隧道距离基坑底约2.28m。盾构机先磨穿车站二期基坑两道地连墙,进入一期基坑完成接收后,在成型隧道上方施工二期基坑进行开挖和二期车站主体结构施工。

1.2地质情况

车站二期基坑开挖范围内交叉分布粉质黏土、粉土、圆砾,基坑底板主要位于圆砾层中,层厚1.4-9.9m,圆砾层以砾石为主,少部分卵石,粒径2-20mm,颗粒平均含量约为48.5%,粒径大于20mm颗粒平均含量为37.7%,最大粒径约为60mm,粒间充填中、粗砂。盾构隧道大部分位于泥岩及粉砂岩地层,拱顶少量位于圆砾层。

1.3水文条件

根据钻探揭露,基坑在开挖范围9.00~10.50m内为上层滞水及松散岩孔隙类水,10.50~17.10m为承压水,基底位于圆砾地层中,承压水头高约6.60m,与邕江水位有水力梯度联系,受上部相对隔水层底面起伏影响,局部地段承压水头较小。

2?先隧后站法施工特点及难点

2.1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差,明挖深基坑施工风险高

基坑开挖场地处于邕江低阶地亚区,富含松散岩类孔隙水的砾卵石层厚度大,在工程施工降水时容易引起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区内地下水水位高,水位埋深为9.00~10.50m,且分布最广的圆砾层属于强透水层,降水难度大,深基坑开挖施工风险高。

2.2“先隧后站”法施工类似工程参照较少

“先隧后站”地铁车站明挖法施工在国内鲜有可借鉴的工程实例,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隧道上方土体逐渐卸载引起应力释放,隧道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土体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易产生不可忽视的回弹变形,并带动成型地铁隧道产生包含隧道自身结构变形及隧道纵向回弹位移的复合变形,两类变形相互叠加,不易区分,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的结果精确度有待考证。如何采用有效措施以保证隧道变形在可控范围之内,是本工程的重难点。

3?“先隧后站”关键技术措施

3.1施工工艺流程

地下连续墙、旋喷桩施工→盾构穿越基坑并完成接收→區间加固→基坑降水→冠梁、第一道支撑施工→第一层土方开挖→第二道支撑施工→隧道压重措施作业→继续开挖至基坑底,施工抗浮梁、垫层、防水及主体结构→底板注浆。

3.2既有隧道保护措施设计及验算

考虑到基底距离隧道顶的距离仅1.28-2.28m,直接开挖卸载对隧道安全影响大,极易造成隧道较大上浮变形,采用如下措施:(1)盾构穿越前对二期基坑底板以下隧道断面位置进行旋喷桩加固;(2)打设降水井,在隧道两侧布设4口降水井疏干井,水位降隧底1m以下;(3)基坑土方开挖至第二道混凝支撑时,在隧道内安装环向安装型钢钢架加强隧道刚度,设置纵向槽钢拉

文档评论(0)

南江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