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相结合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成效探究.docx

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相结合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成效探究.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相结合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成效探究

?

?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学校的教学方式也在随之改变。如今的初中实施的不再是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了,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的授课过程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学习能力,这种方式可以说是非常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现在我们希望教师的教学思想可以有所改变,跟上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提倡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解决反思的能力,形成包含信息技术学习和网络资源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资源;探究式教学

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考虑的是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学生能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这对知识看得太重,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水平。这体现在教学活动中都是教师在传播知识为主,少了學生的互动参与。长期这样下去将导致学生对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影响他们对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说得更严重,那就是会影响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提倡适当利用网络资源及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进行辅助带动学生学习,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所谓的探究式教学就是把对问题的解决作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参与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它强调的是要求学生对在学习前的认知和参与到教学中来的注重,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和思考能力。这种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是主张设置一个快乐轻松的教学氛围,尽可能地让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挥,教师还需要掌握学生学习前的认知特性,并采用辅助带动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早在2013年,教育部科技司就提出把“三通工程”(“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作为“十二五”期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全面互动,真正把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个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中。

其中这些策略的特点是与新课标改革相结合的,教师不单单再是关注与自己怎样传授知识给学生,而是改变成如何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和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一起探究发现,从而使学生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得到很好地应用,为学生今后步入以及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时候,教师切记要尊重学生作为主体,构造一个轻松、快乐、平等、宽容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一定给那些能打破传统思想束缚的学生以表扬,同时也不要规范住学生的对与错,而是要求教师以辅助带动学生为主,一定不能随便地就告诉学生他们所要探究发现东西的结果。

对于探究式教学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进行,那就是构造情景,自主探究发现,效果评价,在这里面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以学生为主,体现学生主动进行学习。

首先对于第一个环节,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要构造和当时学习内容相关的、轻松的学习情景,将这些相关内容(学案或问题)发到网络平台(如QQ空间、网络空间),引导学生带着他们的学习目的进入学习情景,让学生能够非常直接形象地接触他们所要学习的东西。只有这样的直接的、形象的东西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联想,将他们之前的学习过程、获取知识的经验来应用到新的学习情景中来,进而使其可以相对更容易地学习。

例如,我在初三总复习时,将要研究的专题——《“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在圆中的应用》

问题:

1.复习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连线中,垂线段最短。

2.引入

当这条直线变成圆时,这个点P到圆上哪一点的距离最短?你能找到并说明理由吗?点P到圆上哪一点的距离最长呢?你又能找到并说明理由吗?

3.应用

(一)图中有圆可直接利用的“载体”模型解题

例1:如图1,在同一平面内,已知点P为⊙O外一点,且点P到⊙O上的点的最大距离是10,最小距离是2,求⊙O的半径。

变式1:若将以上“点P为⊙O外一点”,删去,改为:在同一平面内,有一点到⊙O上的点的最大距离是10,最小距离是2,求⊙O的半径。结果又怎样呢?

变式2:如图2,在Rt△ABC中,∠ACB=90°,AC=BC=2,以BC为直径的半圆交AB于D,P是上的一个动点,连接AP,则AP的最小值是。

图中无圆时,依题意构造圆,利用“载体”模型解题。

例2:如图3、图4,在边长为2的菱形ABCD中,∠A=60°,M是AD边的中点,N是AB边上一动点,将△AMN沿MN所在的直线翻折得到△A′MN,连接A′C。则A′C长度的最小值是。

例3:如图5,E,F是正方形ABCD的边AD上两个动点,满足AE=DF。连接CF交BD于G,连接BE交AG于点H。若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线段DH长度的最小值是。

分析:给此问题搭台阶:(1)问∠ABE与∠DCF相等吗?为什么?

(1)∠DAG与∠DCG相等吗?为什么?

(2)在两点E、F运动的过程中∠AHB始终都是直角吗?

(3)

文档评论(0)

134****41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