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和《原野》复仇的差异性及原因分析.docx

《哈姆雷特》和《原野》复仇的差异性及原因分析.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哈姆雷特》和《原野》复仇的差异性及原因分析

?

?

杨慧敏

摘?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伟大悲剧,《原野》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悲剧代表,处在不同时空中的主人公虽然都肩负着复仇的使命,但在复仇方式、复仇强度上表现出差异性,本文将试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角度总结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哈姆雷特》;《原野》;复仇;比较;原因

[]:J8?[]:A

[]:1002-2139(2020)-14--02

原型批评理论提出者荣格曾说:“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1]他认为,原型与母题基本是同一个概念,在神话研究中“原型”被称为“母题”。“复仇”就是中西方文学中的重要母题之一。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同一“复仇”母题却在表现着不同的主题,这些主题正是当时社会现实以及民族文化根源的体现。本文正是立足这一点,通过比较分析《哈姆雷特》和《原野》在复仇活动中表现出的差异性,找出蕴含在其中的深层次原因。

一、《哈姆雷特》与《原野》复仇活动的差异性

(一)复仇方式不同

哈姆雷特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洗礼,他的复仇方式并不同于福丁布拉斯和雷欧提斯单刀直入式的复仇,而是极富理性。首先表现在查找杀害父亲的凶手上。他从父亲的鬼魂得知真相也没有冲动行事,先是装疯,设计“戏中戏”,要得到更切实的证据,窥探国王内心的隐秘。其次表现在他在除掉国王的密探时的果断。当他发觉窃听者时,毫不犹豫地将其杀死,后来又假借丹麦国王的名义除掉了两个密探同学。从以上两个细节我们就可以看出哈姆雷特有勇有谋,复仇方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随机应变,灵活机智。如黑格尔在《美学》里说的:“他所犹豫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怎样去做。”[2]

而《原野》里仇虎的复仇方式,就显得猛烈而直接。“大星!(仍无应声,忽然转前向空)爹呵,你要帮我!(立刻走进左门)”“我就这么一下子!”[3]另一方面表现为仇虎没有将复仇局限于肉体,更在精神上折磨着焦母。仇虎没有杀焦母,“死了倒便宜她,(狠狠地)我要她活着,一个人活着!”[4]他认为精神上的复仇比肉体的复仇更能达到复仇的效果。

(二)复仇强度不同

父王的离世,让哈姆雷特从快乐少年变为了忧郁王子。曾忠于前王的大臣投靠奸王,变得狡猾媚上;新国王歌舞升平,“今天丹麦王每一次举杯祝饮的时候,都要放一响高入云霄的礼炮。”[5]邻国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的军队即将压境,“丹麦王国里不可告人的坏事”竟随处可见。面对这样的局面,哈姆雷特发出震撼人心的感慨“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6]他的复仇不但是为父复仇,更是站在了人民的立场为国复仇。他说,“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官吏的横暴。”[7]为了让人民的和平安宁,在他的弥留之际,他做出授权,避免了丹麦的灾难。

仇虎则是为父为战,为家族而戰。“那——我仇虎怎么有脸见我这死去的老小。”[8]复仇就是他的使命,为了被焦阎王灭掉的家族而复仇,每每当他犹豫的时候,他的脑海中出现的是他的父亲,并不断通过发誓的方式强化自己的意志,“我起过誓,我对爸爸起过誓,我的心没有软,不能软的。”[9]

二、造成差异性的原因

(一)作家所处的时代不同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文学作品是作家所生活的时代的反映。此时的英国处在新旧社会关系的变动之中,代表资产阶级的新兴势力和封建势力对比仍然悬殊,在这样的社会大变革大转型时期,社会矛盾激化,社会问题暴露无遗。面对两种矛盾、两种社会前途的斗争,哈姆雷特意识到与克劳狄斯之间不仅是为父报仇,更是代表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他勇敢地站出来揭露和批判,向封建势力发起攻击。另一方面,人文主义者崇尚个人英雄主义,面对现实的重重阻碍充满了无力感。所以说哈姆雷特的忧郁犹豫就是莎士比亚的忧郁犹豫,作者是在借哈姆雷特思考着社会的出路。

而《原》故事背景在中国农村,那里愚昧封建的观念在残害着人们,曹禺曾谈到,《原野》中故事的发生时间是“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混乱初期”,作者就将这当时农村的愚昧封建的血淋淋的事实暴露在观众面前,“谁有枪,谁就是霸王”,但是更多贫苦农民仍处于黑暗与痛苦中“想反抗,但又找不到出路。”[10]《原》一方面对以焦母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制权威和以“孝悌”为主的传统文化予以批判,另一方面又肯定了个性解放、追求人生自由的观念。焦母暴戾凶悍,诡计多端。而金子在焦母面前表面上百依百顺,循规蹈矩,但事实上充满了个性、渴望自由的生命激情。焦母与金子的冲突,实际上是两种观念的对峙:五四时期自我独立、追求人生价值的观念与家长权威,扼杀自由意志的专制家族文化的对抗。焦大星则是在变态的母爱中养成“窝囊废”、“受气包”的性格,是家长制文化传统祭坛上的牺牲品。

(二)中西方文学传统不同

莎士比亚继承了亚

文档评论(0)

136****6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