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从扶正祛邪、调肝理脾论治口腔扁平苔藓
【摘要】基于中医病因学说和五脏学说探讨口腔扁平苔藓病因病机特点,认为
本病符合伏邪致病特点,病机属本虚标实,临床多见肝脾不调之证。临证用药应
注重扶正祛邪、调肝理脾,常见证型有3种,其中肝郁化火、肝脾湿热证治宜清
肝泻火、健脾除湿,方选龙胆泻肝汤合除湿胃苓汤加减;肝郁气滞、痰瘀互阻证
治宜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方选丹栀逍遥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气血
亏虚、久病入络证治宜益气健脾、补肝益肾,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减。另外,还需
注意恰当应用风药,并重视心身同调、内外同治,可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口腔(中医);口腔扁平苔藓;扶正祛邪;调肝理脾;医
案
口腔扁平苔藓是临床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多发于中老年女性,病变可见于口
腔黏膜任何部位,主要表现为病损对称分布,呈白色斑纹状、树枝状、环状或斑
块状等角化条纹改变,部分伴有充血、萎缩、糜烂和水疱等损害。患者多有粗糙
感、烧灼感和刺激痛,严重者影响进食、吞咽和语言。目前,口腔扁平苔藓病因
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无特异有效的治疗方法,病程常迁延反复,具有一定恶变
倾向,WHO将其归入口腔潜在恶性病变[1]。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口腔扁平苔藓逐渐显露优势,中医药治疗注重整体观,
辨病辨证相结合,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常取得较好疗效[2]。
笔者临床中发现,口腔扁平苔藓发病与伏邪致病特点相似,临床多见肝脾不调证,
故可从扶正祛邪、调肝理脾论治本病,现将相关诊疗心得总结如下。
1病因病机分析与主要治疗思路
1.1基于伏邪学说论治,注重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口腔扁平苔藓属中医“口蕈”“口糜”“口藓”“口破”范畴[3],具有
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与伏邪致病特点相似。因此,基于伏邪
学说探讨口腔扁平苔藓病因病机,对本病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伏邪意为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伏邪学说形成于先秦,发展于宋
元,至清代臻于成熟。伏邪性质由早期单一的“伏寒”不断扩展至多种病邪,包
括人体内外各种具有损伤正气或产生病理产物作用的致病因素,诸如六淫、七情、
疠气,以及痰浊、瘀血、内毒等。清代刘吉人《伏邪新书》概述伏邪致病的几种
方式,包括“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
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
后仍复作者亦谓之伏邪;有已发治愈,而未能尽除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
之伏邪”。《素问•评热病论篇》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虚是伏邪的
基础,由于先天禀赋或正气不足难以驱邪外出,伏藏体内,日久益加耗损人体正
气。常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复感外邪引动潜伏之邪而发病[4]。
口腔扁平苔藓起病隐匿,病因不明,多数患者初期未有察觉,多为突然感觉
局部黏膜隐约粗糙不适,或在进食刺激饮食、劳累、压力、不良情绪等因素诱发
时出现症状急性加重而偶然发现,且多数患者病情反复、迁延不愈,与伏邪致病
特点相似。从伏邪致病角度看,口腔扁平苔藓属本虚标实证,本虚为脾肾亏虚,
标实为火毒、痰浊、瘀血。患者多为中老年女性,素体脾胃亏虚且肾气亏虚,感
受邪气,正不胜邪,致邪毒内侵,不能托邪外出,蛰伏于内为伏邪,进一步耗伤
机体正气。复感外邪、饮食劳倦或情志内伤,则引发内伏之邪应时而动,由里而
发而致病情发生发展[5]。
因此,临床治疗口腔扁平苔藓应注重祛邪兼顾扶正,可培补后天以助先天,
健脾补肾、调和营卫助其本,行气活血、清热凉血、解毒化瘀、祛湿化痰、通络
散结治其标,同时注意后期调摄,以防复发。
1.2基于五脏学说论治,调肝理脾法贯穿治疗全程
中医整体观认为,人体为一有机整体,彼此相属,互为联系。口腔作为整体
的一部分,是人体与外界联系的关键门户,与五脏六腑有密切关系。早在《灵枢
•五阅五使》即有“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罗氏会约医镜•
第六卷•杂症》亦有“口者,五脏六腑所贯通也。脏腑有偏胜之疾,则口有偏胜
之症”。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咽系舌本,两颊与齿龈属胃与大肠,
任脉、督脉均上络口腔唇舌,表明本病发生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
因此,可认为口腔的异常表现乃人体脏腑病变在局部的外在反应,可通过脏
腑辨证,治疗口腔疾病。而脾胃乃后天之本,李东垣倡导“人以胃气为本”,提
出“脾胃为元气之本,升降之枢纽”“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现代人饮食多辛
辣生冷、肥甘厚味,易生湿化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