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三下第二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路--第1页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三下第二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单元整体解读
“寓言是生活的镜子。”这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
很明显,这一单元主要就是要学习寓言故事。
本单元围绕“寓言故事”展开学习,是继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之
后,第二次出现的文体单元。从学习内容上判断,本单元主要属于“整
本书阅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两个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的设计,
可以综合这两个学习任务群的要求,结合单元内容和学生实际来考量。
一、学习内容概述
第三单元里面有4篇选文,3篇为精读课文,分别是:《守株待
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一篇略读课文:《池子与河
流》。每一篇故事都蕴含着深刻道理:《守株待兔》是一个广为流传
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努力,而抱有心存侥幸,指望好运气过好日子,
是不会有好结果的;《陶罐和铁罐》讲的是国王橱柜里的铁罐自恃坚
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陶罐则很谦和。埋在土里多年后,陶
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了。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
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处尊重,和
睦相处。《鹿角和鹿腿》则讲述了一只鹿狮口逃生的故,它告诉我们
事物各有自己的价值,不能只凭外表去判断事物的好坏。
《守株待兔》是中国古代寓言,《陶罐和铁罐》属于当代寓言,
《鹿角和鹿腿》出自《伊索寓言》,而《池子与河流》是诗歌形式的
克雷洛夫寓言。这个寓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懂寓言故事,明白其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三下第二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路--第1页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三下第二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路--第2页
中的道理”。
“寓言”并非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对比一二年级寓言故事出现的
位置,我们不难发现编排的不同,这一单元是专门编排的寓言单元。
《乌鸦喝水》出现在一年级上册,它的课后题是“朗读课文,说
一说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水的”;《狐狸和乌鸦》出现在一年级下册
“和大人一起读的板块中”。一年级的寓言故事学习主要是围绕讲故
事本身进行的,并没有直接要求学生要总结出故事背后的道理。
二年级上册的《坐井观天》《狐假虎威》的要求是“小鸟和青蛙
在争论什么?他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和“朗读课文,说说‘狐假
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到二年级下册的《寓言二则》,讲了“亡
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个小故事。这篇课文的阅读题有两个:一
是“朗读课文,说说‘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二是“选做:生活中有类似‘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事例吗?和
同学交流”。到了二年级,所学的大多是一些成语故事,需要学生根
据故事内容,领悟到成语的含义,并且尝试由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引申
到生活中出现的具体事例。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还会发现,这些课
文在编排上都是以单篇课文的形式出现的。
而到了三年级下册,四则古今中外的寓言故事集中于同一单元。
从形式上讲,寓意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有小古文、童话、诗歌,让
学生感受到寓言学习的乐趣。从故事内容角度讲,它们有一个共同特
点——人物形象丰满,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并通过朗读体会故事的
精彩,明白寓意。从语文要素角度讲,本单元侧重于“读懂寓言故事,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三下第二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路--第2页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三下第二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路--第3页
明白其中的道理”。
这其中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读懂”,一个是“明白”。怎样
才算“读懂”?怎样又算“明白”?要能够准备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