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域融合观点下《孤独的割麦女》三译本比较.docxVIP

视域融合观点下《孤独的割麦女》三译本比较.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视域融合观点下《孤独的割麦女》三译本比较

?

?

论文导读:本文就从阐释学中视域融合的观点切入。探讨视域融合对诗歌翻译的启示。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华兹华斯《孤独的割麦女》的三个译本来更深刻的理解这一点。《孤独的割麦女》诗风清淡朴素。

关键词:华兹华斯,《孤独的割麦女》,视域融合,诗歌翻译

一.引言

华兹华斯是一位伟大的自然诗人,英国著名的三大“湖畔诗人”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之一[1]。他以描写自然和普通劳动人民而闻名于世。他关于自然的诗歌优美动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而他笔下的人都是质朴勤劳的普通人。我国有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华诗进行了研究,其中也不乏将华诗译为汉诗的人,像王佐良、顾子欣、杨德豫、何功杰等等。但据笔者了解却很少有人对华诗的汉译本进行过研究。本文就从阐释学中视域融合的观点切入,通过分析对比顾子欣、何功杰和杨德豫的三译本,探讨视域融合对诗歌翻译的启示。

二.阐释学中的视域融合与翻译

“阐释学”一词的正式出现是在17世纪,它是一种探究如何理解和解释“意义”的理论,是由如何理解《圣经》发展起来的理解和解释文本的方法。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宗教哲学家施莱尔马赫(F.D.E.Schleiermacher)等人把古典阐释学发展成为“一般阐释学”,使其成了一种普遍的方法论,强调解释者通过移情进入作者以及作者历史时代的视域之中,努力达到理解作者原意的目的。这就为现代阐释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0世纪,阐释学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向,使阐释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现代阶段。”[2]引发这次转向的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在这一阶段,伽达默尔提出了“先入之见”这一概念。“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时代,我们进行理解的时候,必然会带着历史文化传统赋予我们的‘先入之见’。”[2]他还提出了“视域融合”的概念。论文参考网。“‘视域’是从胡赛尔那里借用来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人从特定的立足点上所能看到的一切。理解者的前见为理解者提供了视域,而文本中也暗含了了某种历史的视域。因此,文本理解活动从本质上说,其实是两种视域的相遇。”[2]伽达默尔认为,“视域是我们活动于其中并且与我们一起活动的东西。论文参考网。视域对于活动的人来说总是变化的”。[3]笔者认为,翻译首先要对原文进行透彻的理解,因此,阐释学中的“视域融合”对翻译活动也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译者所处的历史时代,社会文化背景和对作者的相关了解赋予译者“先入之见”,这种先入之见为译者提供了视域,而要译的文本也有自身的历史文化视域。这样,翻译活动就是两种视域的融合。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不断地超越自己原先的视域,向文本开放,要不断地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也要克服文本及其作者的局限性,达到两种视域的融合。

诗歌翻译要再现作者所创造的独特意境、语言风格、以及给读者带来的影响。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译者必须了解作者所反映的生活,还必须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反映的,并按照他的方式去再现作品的内容,必须了解作者的意图,通过自己的体会一一再现出来。其实就是译者要不断地完成与作者视域的融合,深刻理解原作,从而最大限度的再现原作的内容、风格、意境等等。

三.译本的具体比较分析

1.诗歌翻译中节奏上的视域融合

英语诗歌中讲究格律,这是与它的语言特点紧密联系的。英语是一种多音节的语言,英语中的词往往不止一个音节,而音节又有轻重之分,元音和辅音的位置也不固定,交叉错综。这些特点使英诗奏出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交响曲。格律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特点。而汉语中的词都是单音节词,没有办法像英语一样奏出格律美。这些先入之见给英诗汉译者形成一种音象视域:即英诗音象美无法在汉诗中再现。确实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超越汉诗的音象视域,向英诗的音象视域开放,要不断克服汉诗音象的局限性,也要不断克服英诗音象的局限性,努力让两者的视域融合在一起。绝对的融合可能不存在,但要无限地接近它。只要译者努力使自己的音象视域和原作的融合,就会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华兹华斯《孤独的割麦女》的三个译本来更深刻的理解这一点。

原诗[1]头四行:Beholdher,singleinthefield,

YonsolitaryHighlandLass!

Reapingandsingingbyherself;

Stophereorgentlypass!

顾子欣译(以下简称顾译)[4]:

你看,那高原上年轻的姑娘,

独自一人正在田野上。

她一边收割,一边唱歌;

你停下吧,或悄悄过去!

何功杰译(以下简称何译)[1]:

看,那边地里有位高地姑娘,

单独一人,孤孤单单,

独自收割,独自歌唱;

在此留步或悄悄走过地旁!

杨德豫译(以下简称杨译)[5]:

你瞧那孤独的山地

文档评论(0)

刘畅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