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构建.docxVIP

论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构建.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论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

??

?

?

?

?

?

?

?

???

?

?

?

?

?

缪世林

摘要:本文通过调研苏州地区企业的继续教育现状及需求,将继续教育放到产业发展和企业转型的“未来眼光”中去研究。同时引入政府、行业等主体,全视角考虑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从而寻求校企合作在多主体协同作用下的有效模式,并针对实践中存在的困难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协同育人;校企合作;继续教育

G724:A

一、研究背景

本文以苏州地区为样本,以协同育人为视角,以改革和探索继续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探索培养适应区域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多样化专业人才,建立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培养新模式。本文相关概念界定如下:

1.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不是高校和企业简单的配合,而是各协同主体的协作创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共生发展。

2.协同育人:协同育人主体不仅包括高校与企业,更涉及到与企业相关的行业、主管部门。多方协同,不仅要做到校、政、企各主体之间的协同,也需考虑个体的学习与生活、学历与非学历之间的协同互通。

二、企业继续教育需求调研及现状分析

外资与民间资本比重在苏州占绝对优势。本文选取来自7个行业的14家企业进行调研。

(一)企业继续教育基本情况

1.在培训内容上(针对企业调研),以岗位胜任为目标的培训内容受到绝对关注,主要包括一线员工培训、新进员工培训、中高层管理人员履职培训。另外,在受访对象中,12%的企业表示对员工学历提升有需求。

2.在培训形式上,企业员工继续教育80%-90%左右为内训,师资主体是企业内部优秀员工,10%左右为外训。如苏州地区某电子企业,公司自身拥有系统的培训体系规划:70%为工作过程中实训;20%为老员工带新员工,上级带下级实训;10%为课程式培训,含内训和外训。部分企业甚至全部实行企业讲师内训,与外部的合作较少。

3.在可支配学习时间上(针对企业员工调研),受访企业员工平均每天可用于学习的累计时间为1小时以内的居多,缺乏整块时间用于学习,工学矛盾成为阻碍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企业继续教育具有局限性

1.在培养目标上更多站在企业的角度,当企业目标与员工自主愿望相悖的时候,员工几乎没有选择权。只能在指定的菜单上选择认为合适的课程,培训是被动的,而并非主张学习者对自己的发展负责,没有完全做到积极、自发及自主。

2.培训预算的大部分用于高层管理人员上。而事实上,只有“强将”与“强兵”的默契配合才能使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3.大多数企业对员工培训缺乏“走出去”“请进来”的意识,缺少专业策划和顶层设计,协作意识不强、重复建设严重。

4.企业希望培养效果实践性强,绩效性显著。但是教育投入的产出相对较慢,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出显著效果,这也是少数企业不愿意多投入甚至不投入、不支持员工培训的直接原因。

(三)多元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优势与必要性

高校继续教育正在不断转型,从传统的学历继续教育不断向多元化发展。

1.多元协同有利于激发员工自主学习意识。协同合作有利于企业课程与高校的学分、学位相互转换,将原本就要学习的培训课程(企业行为)内化为学历提升过程的一部分(个人规划),将人才培养的灵活性与规范性有机结合。

2.有利于高校继续教育的创新。企业提供人才需求标准,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标准制订教学计划,双方共同探讨、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种“量身定制”的培养模式、主动与市场接轨的教育理念,可以更好地履行继续教育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职能。

3.有利于提升员工综合素质。虽然高校不可能针对各行各业提供对口的教育内容,对市场需求反应不如企业大学灵敏,但高校有其自身优势,其资源整合力和人文底蕴是很多企业大学无可比拟的。企业员工抱着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提升职业发展空间与平台的期望,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得到的不仅仅是岗位知识,更在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和岗位竞争力。

4.政府、行业、高校、企业的共同参与,有利于资源集约化。把课堂教学和学员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实现品牌、实训、师资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仅可以为企业节约培训和课程开发成本,企业的加入也可以丰富高校的教学资源。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输送更多优秀、高素质的产业人才,最大化地满足和服务于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三、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多元协同的实践探索

(一)加强政府合作,强化协同力度

随着苏南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外来务工者加入到了城镇企业职工队伍中,加强对这部分人群的教育引导工作,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有效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十分紧迫。苏南地区政府,特别是工会组织,十分重視

文档评论(0)

细雨滴梧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