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应急处理与最新技术.docx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蓝藻应急处理与最新技术

目录

TOC\o1-3\h\z\u1背景概述 1

1.1蓝藻的定义 1

1.2蓝藻的危害 1

1.3蓝藻爆发的成因 4

1.3.1内因 4

1.3.2外因 5

2蓝藻治理技术 6

3、新型技术 7

3.1光量子技术—光量子同频共振净水仪 7

3.2“俏貔貅”蓝藻处理技术 9

3.3微能耗加压沉淀蓝藻治理技术 1

PAGE2

1背景概述

1.1蓝藻的定义

蓝藻(Cyanobacteria),又称蓝细菌或蓝绿藻,是蓝藻界蓝藻门的原核生物。蓝藻是地球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细胞结构简单,细胞质内仅有核糖体而没有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等细胞器,内含叶绿素a、数种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且含有藻胆素,无叶绿素b。蓝藻的繁殖方式有两类,一为营养繁殖,包括细胞直接分裂(即裂殖)、群体破裂和丝状体产生藻殖段等几种方法,另一种为某些蓝藻可产生内生孢子或外生孢子等,以进行无性生殖。

图1蓝藻细胞结构模式

1.2蓝藻的危害

绝大多数蓝藻个体直径和宽度为3~10μm,当许多个体聚集在一起时,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我们所说的蓝藻,应该叫做蓝藻门,下分为蓝藻纲,包括色球藻目、颤藻目、念珠藻目和真枝藻目4个目,易形成水华的蓝藻主要包括:微囊藻、鱼腥藻、色球藻、螺旋藻、拟项圈藻、腔球藻、尖头藻、颤藻、裂面藻、胶鞘藻、节球藻、束毛藻等十多个属,其中微囊藻水华极为常见。

(1)破坏水生态平衡

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蓝藻容易大量增殖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绿藻爆发,被称为“绿潮”。蓝藻趋光而浮于水体表面,容易引起底部缺氧、水体夜间溶氧不足,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并争夺其它生物生存空间。

图2“绿潮”

(2)水质污染

蓝藻爆发会导致严重的水污染事件。2007年6月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几十厘米厚的蓝藻覆盖所有水面。据无锡市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除无锡水厂外,其余占全市供水70%的水厂水质都被污染,自来水体发黄发臭,200万无锡市民生活饮用水受污染。尽管国家大力治理湖泊污染,但一些地方蓝藻依然每年爆发,如滇池、太湖、巢湖。

(3)次生危害

蓝藻水华受到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蓝藻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天然毒素,主要是环肽、生物碱和脂多糖内毒素,致毒类型包括肝毒性、神经毒性、细胞毒性、遗传毒性、皮炎毒性等,其中以肝毒性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危害最大,能损害脊椎动物的肝、肾、心脏、性腺等器官组织和神经系统,是一类毒性很强的生物毒素,尤其对哺乳动物的毒性很强。

图3微囊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向人的传递

(4)破坏水域生态景观

蓝藻暴发导致水体表面被厚厚的蓝藻水华所覆盖,透明度下降,颜色变绿,造成浮游生物和鱼类死亡并漂浮在其中,浮游藻类死亡后沉入水底并堆积使水体变浅,加速了湖泊、水库的沼泽化进程,破坏了原有的生态景观。

1.3蓝藻爆发的成因

1.3.1内因

(1)高温适应:大部分蓝藻的最适温度为25~35℃,高于绿藻和硅藻,在夏季更具有竞争优势。

(2)低光补偿机制:蓝藻具有三套色素系统,还有藻胆色素系统,藻蓝色素(藻蓝蛋白、别蓝藻蛋白)和藻红色素(藻蓝刺酮碱),使它们在弱光(浑浊水体)条件下吸收光的能力增强。

(3)蓝藻的奢侈消费机制:蓝藻往往吸收水体中过量的磷、氮、碳等无机营养素,以一种特别的形式(如多磷酸体)储藏在细胞内。而且这一机制不会因水体微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供应不足”,相反,它们能始终保持旺盛繁衍的状态。

(4)固氮营养补偿机制:蓝藻是唯一能利用大气中的分子态氮进行生物固氮的藻类。蓝藻能够以不同的方式(空间隔离或者时间隔离方式)创造细胞内厌氧微环境,通过其细胞中固氮酶的作用,将大气中游离态的分子氮还原成可供利用的氮素化合物。

(5)回避机制:蓝藻有一套休眠机制,当外界生长环境不利时沉入底泥,一旦条件好转,这些休眠体就复苏、萌动、繁殖、上浮乃至再形成水华。

(6)天然毒素:有些蓝藻通过产生各种各样的天然毒素来抑制其竞争者(其他浮游植物和水生高等植物)和捕食者(鱼类、浮游动物)。

1.3.2外因

(1)物理条件:温度大于15℃或20℃;强光照;水体低扰动,滞留时间长。

(2)化学条件:主要营养盐N和P的富集(N/P在13~35);溶解无机碳限制、溶解有机碳富集和高pH(7~9),盐度小于8‰。

(3)生物条件:微生物种类少。

2蓝藻治理技术

表1蓝藻治理技术类型及其原理

类型

具体方式

优点

缺点

打捞除藻

人工、机械

应急手段,短期治理效果明显

人工和运维成本高,治标,易二次暴发

电磁除藻

高频磁场能量破坏蓝藻细胞膜和酶

无二次污染

频谱单一,多种藻类并存时效果欠佳

超声波除藻

直接杀死藻类细

文档评论(0)

A~下一站守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