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来国内实事求是研究-回顾及展望.docx

十五年来国内实事求是研究-回顾及展望.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十五年来国内“实事求是”研究:回顾及展望

?

?

张定鑫

摘要:国内学界主要是哲学界近15年对“实事求是”命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既取得了相当的学术成果也留下了有待深入研究的空间。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实事求是”命题的含义过多或过“杂”,对其认识论与价值论两个侧面的研究过于“抽象”;对“实事求是”所指之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存在着某种疏离之处;将“实事求是机制方面的研究同我国宪法、党章等法规条文的研究结合起来还相对不足;“实事求是”同西方哲学的“比较”尚有待深入等。深入这些问题的研究将预示着本论域的新趋向。

关键词: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现状;展望

:B27;D261.1

:A

:1007—5194(2009)06—0189—04

近15年来,国内学者依托所在学科基础理论的最新成果把“实事求是”的研究推向了罕见高度,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本文拟就国内学界在这方面研究的现状作一梳理,并针对这一领域特别是党的思想路线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一、回顾

第一,关于“实事求是”的多重含义。

首先,国内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或党的思想路线发展史角度研究实事求是的含义。有的认为,“实事求是”在不同的哲学视野中有不同的意蕴,在直观唯物主义视野中,“实事求是”对实事与人、认识与实践、规律与目的的关系仅仅作了直观的、二元分立式的回答,表面上强调客观性、力戒主观性,但由于所强调的客观外在于人,人反而对它一无所知而难逃主观主义泥潭;在实践唯物主义的视野中,“实事求是”则是主体的自觉能动活动,对诸如实事与人、认识与实践、规律与目的的关系问题作了统一的理解,既看到客观性一面,又看到主体性一面,被赋予了新内容。有的则从党的思想路线范畴研究了“实事求是”的历时性内容,认为从“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重新确立、丰富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看,“实事求是”实际上相继包含了三个命题:马克思主义必须同各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成功地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必须在不断实践检验中确立、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其次,从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角度研究“实事求是”的含义。有学者认为,“实事求是”是一个多层次的理论系统:一是日常语义层次,如生活中要“尊重事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二是学风层次,最初是指一种务求“真是”的学风,基本含义是以实证材料或科学实验为根据,以归纳为基本方法,以演绎为辅助手段,力求得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结论;三是哲学层次,主要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种哲学层次上的实事求是从政治角度看就是“党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际上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或思想路线。有学者还具体考证了“实事求是”的出典,认为“实事求是”始出班固《汉书》的《河问献王传》,之后仅《四库全书》和《四部丛刊》4千种书中就出现过65次,“实事求是”经毛泽东、邓小平新解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国化的概括。还有学者对“实事求是”的“来龙去脉”作了追溯:“实事求是”乃是先秦儒家中庸观念的贯彻,而中庸之道的历史源头是“弓矢文化”,其积极意义是从物象之实出发展开中华民族的思想,其消极意义就在于这种象征文化又引导我们不是走向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就是走向实用主义。其近代形态是“实学文化”。伴随着近代“开眼看世界”之风的兴起,“实事求是”思想被注入了向西方学习的元素。

一些学者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层面对“实事求是”的当代意义作了探析。有学者认为,“实事求是”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它蕴含了认识的客观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前者要求从客观实际出发,后者要求以实践为基础,因而同“实践标准”统一起来。同时,实事求是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结晶具有价值性即“求善”的特点,且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这种当代意义的“实事求是”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如“超越日常意识”、强调事实对各种理论的优先地位、所求之“是”既真且善,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是科学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以此为基础,一些学者进一步探析了邓小平与毛泽东“实事求是”观的得失。有的认为,邓小平的实事求是非常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以主体的能动性活动构建了主一客体统一的关系。实事求是最终是“为人的”,主体在“实事”基础上所“求”之“是”是为了让“是”成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即为现实的人的实践服务。因此,实事求是中的主客体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关系。邓小平的实事求是理论重心放在人们实践的实际功效一面,具有丰富的价值内蕴。有的还分析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理论中这么一个现象:古语“实事”、“求是”是两个动宾结构重叠,原意是强调探究事实的真相,毛泽东却把第一个动宾结构“实事”改成了形容词名词结构。这个语式既可以理解为要原察事实、研究规律,又可以理解为从存在的事物中研究规律。差别是后者带有注重研究规律

文档评论(0)

186****337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