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复兴与民族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思考.docx

文化复兴与民族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思考.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文化复兴与民族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思考

?

?

文化复兴与民族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国在对外交流上一个奇特的现象正在引起世人关注。一方面,中国对外经济贸易连年出超,经济综合实力已经超过英国位居世界第四,一时间“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国家甚嚣尘上。这种言论固然包含其试图遏制中国而故弄玄虚的居心叵测,然而,中国经济大国形象正日益得到彰显则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处于严重的入超地位,“文化入超”与“经济出超”形成十分强烈的对比。一组数据印证了这一结论,据统计,2005年,中国制造了世界20%的冰箱、30%的洗衣机、40%的袜子、50%的摩托车、55%的彩电、60%的青霉素、65%的体育用品、75%的钟表、80%的拖拉机与95%的纽扣。然而,与此同时,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的比例则是10:1,对欧美逆差更高达100:1。2000到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出口影片则屈指可数。

在影视剧进出口贸易中,“韩流”现象对中国影视剧市场的冲击,更是引起业内人士和学术界的惊叹,不仅如此,“韩流”已经裹挟着韩国制造业商品,在短短两三年内便充斥了中国市场。“2005年,韩国化妆品在‘韩流’影响国家和地区出口额比上年增加35.6%,其中对中国出口6273.1万美元,居于首位;而对‘韩流’影响范围以外地区的出口则呈萎缩态势”。无疑,这种以文化产业为开路先锋的“扩散效应”,在颇具战略意图的深谋远虑中,使其文化的“软实力”作用已经得到彰显。

由此观照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曾经长时间引领世界文化潮流,并有着千姿百态、闪耀着中国人智慧结晶的中国文化产品,如今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尴尬的情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文化产品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弱势”地位?这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值得认真对待的严肃课题。尤其在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的当下,更是一个事关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的现实问题。

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上自中央,下到具体的文化单位,乃至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尤其在WTO的框架内,中国的文化安全、甚至文化危机问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令人忧虑。因此,振兴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相关问题,已成为如今最时髦的话题之一。其中,中国文化产品为什么总体上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又尤为突出。如果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文化生产资源浪费、效率低下;或者一些文化经营性单位观念滞后、缺乏创新和活力;抑或因受制于技术水平低,使文化产品的艺术形式、生产手段等不能适应现代人的文化需要等种种原因是主要症结所在的话,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上世纪80年代诸如《四世同堂》、《渴望》、《上海一家人》等电视剧所产生的轰动效应?其中《渴望》的播出几乎达到万人空巷的程度;历史剧《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也曾风靡东南亚影视剧市场。在此,笔者丝毫不否认上述关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原因的分析,甚至十分赞同这些观点。但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作为以内容取胜,并因此又被称之为“内容产品”的文化产品,如果失去了“内容”的独特性,失去了对本土文化的自觉意识和特有的文化精神,最终必将导致其文化产品如同一般工业品一样失去差异性,甚至成为某些民族文化的复制品,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则将大打折扣,文化产业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竞争乏力的情况则在所难免。“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有着更深刻的了解,才能去拥抱其他的事物;只有对自我认同有着更深刻的把握,才能拥抱其他更多的可能性”。换言之,如何在时代变化与保留传统价值之间找到平衡,创造性地运用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文化精神遗产,是中国民族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必然选择,抑或是做大做强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前提。

二、文化复兴的历史必然性

近年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格外引人注目。从“蒋庆读经与龙场会讲”,曲阜市政府前所未有地以政府的名义举办祭奠孔子的活动;从2004年北京的文化峰会和甲申文化宣言的发表到中国人民大学创立国学院(2005年5月),并由此引发了迄今为止仍方兴未艾的一股强大的振兴中国文化的思想潮流和广泛的讨论。参与讨论、或争论的学者既有许嘉璐、季羡林、杨振宁、任继愈、王蒙等学术界的大家,更有众多中青年学人,乃至普通网民。尽管从总体上看,这场争论似乎尚未脱离“五四”时期那场文化论争关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孰优孰劣的巢臼,但是,对文化精神缺失危机的忧虑,对重建中国文化价值之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振兴民族——国家的意义,则成为学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才是这场争论的关键所在。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我们不可能成为在文化精神意义上的西方人,我们不可能把西方的灵魂引入到我们的内心深处。放弃中国文化精神的唯一结果,就是中国人之丧失文化生命。没有文化生命,我们就不会有德性和创造性。……因此,可以相信,在当代情势下复兴中国文化,重新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9****4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