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空间框架模型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docx

以信息空间框架模型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以信息空间框架模型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

?

况贺

摘要:基于计算机算力之上的多媒体技术综合应用已经成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国内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章重点以I空间模型来对数字化保护过程中信息与传播关系进行理论研究,对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编码、抽象、扩散、解码和再造进行解读,进而提出以数字化技术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以适应现代传播,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并使得其核心的信息基因得以复制传播。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信息传播;I空间模型

1研究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祖先的智慧、民族的文化、社会的精神,是历史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却存在诸多困难。如人们对其保护观念的落后与其迅速消亡的对立,资金不足与大规模抢救性保护的矛盾,城市化进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破坏的矛盾,博物馆展陈的单一与观众对视觉体验的多元要求的对立等,这些问题都是棘手却不可绕弯的难点。随着多媒体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并伴随着5G商用时代的来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呈现新的机遇,借助新媒体、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数字化保护方式成为可能和趋势。可喜的是,这种全新的、综合的保护方式已经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学术界的认可。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开始利用摄影技术记录文化遗产,可是由于录像带的老化、图像复制的失真等原因难以长久保存。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数字摄影、虚拟现实、多媒体、三维信息获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打开了全新的视角。

目前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浙江大学的虚拟故宫漫游、北京大学的故宫数字化、南京大学的三峡文化遗产数字化展览工程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探索。国内各种数字化博物馆也快速发展,包括南京博物馆的数字化、山东大学考古数字博物馆、中国国际友谊博物馆工程等项目,为我国通过信息技术对濒危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再创造提供了有益的方法与经验。

2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可行性分析

2.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属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物质遗产来说,更能体现它的信息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剥离物质属性而存在,它更多的是一种超精神文化价值。这种世代相传的信息桥梁在当今面临着挑战,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直接动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延续的原真性土壤。

以精神文化信息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历史进程中对原真性土壤选择的结果。如果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载体的话,这种原生态的土壤应该是其信息存在的载体。因此,在对其进行保护时,我们不应该忽视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从信息视角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产生于低效率信息传播环境中的一种信息形式,当信息传播效率大大提高时,这种信息面临着在新环境中生存方式转换的问题。①

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时候,需要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复杂性,应改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个切面的单一保护,应该是一种立体的保护。如果要对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首先要考虑的是这种文化遗产生长的土壤信息,其次要考虑其包裹的信息能否有效进行传播和衍生。

2.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保护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特征,我们对它进行数字化保护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上述特征。首先,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进行分析;其次,在技术转化过程中要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生能力;最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存储与传播进程中,存储是首要条件,传播信息才是目的,毕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的根本目的还是传播遗产价值、延续文化基因。

2.3数字与信息的互换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过程中,应该区分数字与信息这两个相似的概念。数字并不等于信息,数字更多的是一种未经加工处理的原始材料,如图片、视频、音频等组成的数据库概念,它是有效信息产生的基础和前提。信息是一种对数据提炼后的表达。信息的有效性是在传播中体现的,因而传播的形式决定了传播的效率。在把数据转化成信息进行有效传播时,不仅要考虑传播的手段,还需对观众的接受心理进行研究,要取得好的效果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

3以信息空间模型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3.1信息空间模型理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信息空间(或称“I空间”或“I-Space”)模型理论(图1)是由英国经济学家MaxH.Boisot在研究知识资产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利用这个理论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有效分析,它涉及的信息扩散、符号编码、传播效力等诸多维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信息空间由编码、抽象和扩展三个坐标组成(图1)。转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编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转化成的计算机语言,并能够很好地识别与调阅;抽象是衡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1****01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