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
?
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现状研究
?
?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具有社会、经济等多种价值的活态的文化传统。随着全球化、都市化的高速发展,非物质文化受到强烈冲击,传统的传承方式已不再满足时代的需求。具有多重优势的新媒体数字技术是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能有效的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以广东省的音乐类非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目前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普遍做法,探索更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方式,实现文化遗产的重现、再生和利用。
【关键词】新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G127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族人民在其历史进程中创造并历代传承的,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体现历史感与认同感,具有社会、经济等多重价值的活态的文化传统。由于时代的发展,全球一体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等多种原因的影响,人们在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审美习惯等多方面都相应产生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时期也随之受到巨大的冲击,保护与传承工作将遇到前所未有的崭新的问题。
本文以广东省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调查对象,通过资料搜集、走访调研,了解目前在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中所采取的常见做法。通过分析各种方法存在的优点与不足,探求更为多元、有效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方式方法,以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方位保护与活态传承。
一、概述
“新媒体”一词最早是于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提出。目前,关于“新媒体”概念的具体内涵与外延,国内外专家学者们众说纷纭。但大家普遍认为新媒体是区别于传统媒体而存在是一种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新媒体表现出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的多重属性,被称为“第五媒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发起“世界记忆工程”,开启了数字技术应用于全球文献遗产保护工作之先河。
非遗数字化是当下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是指运用数字采集、存储、处理、展示、传播等多种信息技術手段将非遗进行数字化形态的转换。它以非遗作为生产资源,通过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使非遗得以永久性的保存和保护,从而实现非遗的重现、再生和利用,体现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广东省音乐类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将数字化技术、互联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是新时代发展、新技术革新的产物,在全世界范围广泛应用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广东作为排名居全国前五的非遗资源大省,按照有关非遗保护的政策法规,已建立了国家、省、市、县级四级非遗名录体系。2011年10月,正式实施国内第一部地方性配套法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走在我国非遗保护的前列。
据统计,目前广东省音乐类非遗项目中已有“粤剧”及“古琴艺术”2项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统音乐11项、曲艺4项、传统戏剧15项、传统舞蹈18项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包括传统音乐、曲艺、传统戏剧、传统舞蹈四大类,多达百余项。
广东省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相关项目的数字化保护工作。
(一)开展非遗项目的数字化试点工作
此项工作是受文化部于2010年启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的号召与影响而开展的。
截至目前,“粤剧”与“古琴艺术(岭南派)”“潮剧”“广东汉剧”分别作为第一批和第二批试点项目已展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试点的相关工作。
“粤剧”作为2009年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其数字化试点工作主要是对剧本进行数码化处理,力图抢救、保存珍贵的戏曲剧本。具体实施方案是:从2010年开始,由作为其保护单位之一的广州市文研院启动实施剧本的扫描工作;继而于2012年7月推进粤剧数据库建设;将相关成果发布在“中国粤剧网”上予以展示与传播。
传统音乐类项目的“古琴艺术(岭南派)”,其具体的数字化采集工作启动于2014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各级非遗保护中心的指导下,海珠区文化馆作为该项目的保护单位专门组建了专业队伍,通过编制采集大纲,数字化采集了岭南派古琴演奏、教学、斫琴技艺等多项内容,涉及文字记录、图片展示、音响音像等多种形式。2015年,该项目作为数字化试点优秀范例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性交流。
数字化试点工作主要使用高科技的音视频信息采集方式及先进的测绘手段,保留了大量原始、宝贵的非遗资料,使后人能更直观、深刻的理解非遗艺术与技艺。该项工作的开展为以后在广东乃至全国建立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标准和规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非遗数据库的体系化建设与完善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与框架。试点工作的开展积累了与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