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教程-第五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pptVIP

病原生物学-教程-第五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ppt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节细菌的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4)成熟与释放: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与核酸分别合成后,在宿主菌细胞质中按一定程序装配成完整的成熟噬菌体。当子代噬菌体达到一定数目时,裂解宿主菌细胞释放出子代噬菌体。子代噬菌体又可感染新的敏感菌。第二节细菌的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在液体培养基中,噬菌体裂解宿主菌可使混浊菌液变澄清;在固体培养基上,将适量的噬菌体和宿主菌液混合接种培养后,培养基表面可出现透亮的溶菌空斑,每个空斑由一个噬菌体复制增殖并裂解宿主菌后形成的,称为噬斑。不同噬菌体噬斑的形态和大小不尽相同。通过噬斑计数,可测知一定体积内的噬斑形成单位(PFU)数目,即噬菌体的数量。第二节细菌的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2、温和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基因整合后,可随宿主菌基因进行复制,并通过细菌的分裂而传给下一代,不引起细菌裂解。整合在宿主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带有前噬菌体的宿主菌称为溶原性细菌。溶原性细菌可偶尔自发或在某些理化和生物因素的诱导下终止溶原状态,前噬菌体脱离宿主菌染色体后进入溶菌周期,可在菌体内复制增殖形成大量子代噬菌体,最后导致宿主菌裂解。第二节细菌的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2、温和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具有的这种产生成熟子代噬菌体颗粒和裂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温和噬菌体既有溶原周期又有溶菌周期(图5-2),而毒性噬菌体只有溶菌周期。第二节细菌的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图5-2溶原性细菌的溶原周期和溶菌周期第三节细菌变异的机制一、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细菌基因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导致其遗传性状变异,并可传给子代。在自然界中自发发生的突变称自然突变,人为诱发的突变称诱导突变。第三节细菌变异的机制一、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根据细菌DNA序列改变的程度分为大、小突变两种类型大突变又称为染色体畸变,是指大段DNA序列的丢失、重复、倒位或转位而导致的细菌性状发生明显变异,常导致细菌变异死亡;小突变又称点突变,是指DNA序列中的一个或几个碱基的置换、插入或丢失等,影响到一个或几个基因的改变,所导致的性状变异一般只影响到少数细菌。大、小突变间无明显界限,但大突变发生的频率比小突变高。第三节细菌变异的机制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基因的转移和重组是指受体菌获得外源性(供体菌)遗传物质,并与自身DNA整合而发生性状改变的遗传性变异。受体菌获得外源性遗传物质的过程称为基因转移;基因转移至受体菌后,与其DNA整合的过程称为基因重组。基因的转移和重组方式包括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及原生质体融合。第三节细菌变异的机制(一)转化转化是指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如活的无荚膜的ⅡR型肺炎链球菌从死的有荚膜的ⅢS型菌中获得了编码ⅢS型菌荚膜的遗传物质,使活的ⅡR型菌转化为ⅢS型菌(图5-3)。第三节细菌变异的机制图5-3小鼠体内肺炎链球菌的转化试验第三节细菌变异的机制(二)接合接合是指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为质粒)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通过接合方式转移的质粒称为接合性质粒,主要包括F质粒、R质粒等。第三节细菌变异的机制1、F质粒的接合带有F质粒的细菌为雄性菌(F+菌),F+菌借助性菌毛与F一菌(无F质粒的雌性菌)表面受体接合,使两菌之间形成通道,F质粒的双链DNA解链,其中一条单链DNA通过性菌毛进入F一菌,供、受体菌内的各单链DNA以滚环式进行复制,分别形成完整双链质粒DNA,使F一菌变成了F+菌,并获得了供体菌的某些性状,同时供体菌的F质粒亦不失去(图5-4)。第三节细菌变异的机制图5-4F质粒的接合第三节细菌变异的机制2、R质粒的接合R质粒由耐药传递因子(RTF)和耐药决定子(r)两部分组成,RTF功能与F质粒相似,编码性菌毛,决定质粒的复制,接合及转移;r赋予宿主菌耐药性。一个r-det可携带多个耐药基因,使携带耐药性质粒的细菌同时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图5-5)。R质粒又被称为传染性耐药因子。第三节细菌变异的机制图5-5R质粒结构图第三节细菌变异的机制(三)转导转导是指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的过程。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两种。第三节细菌变异的机制1、普遍性转导在噬菌体成熟装配过程中,由于装配错误,误将供体菌的DNA片段或质粒装入噬菌体内,产生一个转导噬菌体。当该噬菌体感染另一宿主菌时,便将供体菌的DNA转入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

文档评论(0)

幸福是什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幸福是什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