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2025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试题含解析.docVIP

四川省绵阳市2025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28-

四川省绵阳市2025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鲲鹏作为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的象征,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其实,鱿鹏诞生时,并没有这种诗意的内涵。鲲鹏这一意象出自《庄子·逍遥游》。然而,《逍遥游》中的鲲鹏想要翱翔九万里高空,必需依靠狂风,依旧“有所待”,并不能真正地自由翱翔。在中国文学中,鲲鹏是如何由“有所待”而转化为自由翱翔的象征呢?

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始于魏晋。魏晋文人不能忘怀世俗,追求身名俱泰;又要越名任心,追求任诞逍遥。这种内在冲突,打破了心灵的平衡。因此,他们渴望在庄学中找寻到精神安慰。而庄子的境界,他们无法企及,于是只好通过将庄学世俗化的方式,寻求安排身心的法门。介于现实与自由之间翱翔的鲲鹏,也就成为当时文人的心理寄予。他们试图通过对鲲鹏的哲学内涵世俗化、意象内涵诗意化的转换,重构已被打破的心理平衡。郭象在《逍遥游注》中说:“有待无待,吾所不能齐也;至于各安其性,天机自张,受而不知,则吾所不能殊也。夫无待犹不足以殊有待,况有待之巨细乎!”世间万物,只要安于天性,动应自然,有待无待,就是一种无差别的存在。庄子所言“有待”是溺于现实;“无待”是超然物外,而在郭象的哲学中却获得统一,原来“有待”的鲲鹏,成为“无待”的自由逍遥象征。阮修《大鹏赞》中“海运水击,扶摇上征”虽还“有所待”,但“志存天地,不屑雷霆”的高远之志,“超世高逝,莫知其情”的窅然远翔,却是《逍遥游》所没有的。从本质上说,阮修是借助《逍遥游》中的鲲鹏意象,表达自由、高远、超然的人生襟怀,这成为了魏晋风度的一种诗意展示。

到了唐代,鲲鹏意象的内涵彻底完成了转换。在李白诗赋中,大鹏是最具特性的审美意象之一。他创建的大鹏形象也成为盛唐气象的审美呈现。《大鹏赋》中之大鹏,“欻翳景以横翥,逆高天而下垂。”“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一切奇妙之鸟都“未若兹鹏之逍遥”。在此,鲲鹏由“有所待”才能展翅高翔的文学意象,转化为确定自由、搏击万里的文学意象。由有限地发挥庄子描述的鲲鹏意象,展示魏晋风度的内涵,转化为以庄子鲲鹏为载体而创建出一个具有崭新内涵的审美意象,成为壮浪雄浑的盛唐气象的代表。

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是文本接受的必定结果。“作者之专心未必定,读者之专心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话》)这种“何必不然”,或断章取义,如《左传》记载春秋时的“赋诗言志”;或引申说理,如王国维《人间词话》借晏殊、柳永、辛弃疾词,说明古今成高校问的三种境界;或自由创建,只截取文学名篇的一个既定意象,依据文本审美表达需求,自由创建。自由创建也是后代文学创作的常态,西方流行的文本“互文性”理论,也可以来阐释中国文学文本意象的挪移与内涵的转换。阮修截取鲲鹏意象以抒情,是断章取义,夺他人之酒杯浇心中块垒;郭象对鲲鹏意象的哲学阐释,是引申说理,借《逍遥游》的阐释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李白《大鹏赋》则是自由创建,在大鹏意象中,寄予一种冲绝桎梏、自由翱翔的襟怀。后代的大鹏意象,就庄子《逍遥游》的本意来说,是“误读”;就文学创作来说,则是审美创建。

文学创作者在主动接受的过程中,通过对原始文本意象的有意识的“误读”,使看鲲鹏意象的内涵渐渐发生了变更,最终创建出了一个具有全新内涵的审美意象。这也使鲲鹏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具显明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

(刘运好《鲲鹏意象的“误读”》)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鲲鹏意象实现了从“有所待”到自由的转变,这促使鲲鹏成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

B.魏晋文人为追求精神的自由,他们起先关注庄子,因此鲲鹏意象最终成为了他们的心理寄予。

C.“有待”和“无待”在《逍遥游注》一文中获得统一,这是鲲鹏意象内涵诗意化的一种尝试。

D.为呈现盛唐气象,李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给予了鲲鹏全新的内涵,其作品也成为盛唐之标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了不同朝代有关鲲鹏的作品,从中可看出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是渐渐完成的。

B.作者介绍文本“互文性”理论,是为了证明中西方在文本接受过程中有相通之处。

C.本文既论述了鲲鹏意象内涵转换过程,也点明白能够转换的缘由和转换后的意义。

D.为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在论证文本接受“何必不然”的三种方式时,均列举事例。

3.下列文本接受类型,与李白创作《大鹏赋》最相近的一项是

A.李商隐依据《华阳国志》中杜鹃啼血的故事,在《锦瑟》中写下诗句“望帝春心托杜鹃”。

B.曹雪芹依据《淮南子》中女蜗炼石的故事,在《红楼梦》中虚构出“通灵宝玉”的情节。

C.戴望舒依据李憬词“丁香空结雨中愁”,在《雨巷》中塑造了一个如丁香般的姑娘形象。

D.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9****318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