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代中国伊斯兰哲学-思想研究的问题与主线1.docxVIP

试析当代中国伊斯兰哲学-思想研究的问题与主线1.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试析当代中国伊斯兰哲学-思想研究的问题与主线1

?

?

试析当代中国伊斯兰哲学-思想研究的问题与主线1

伊斯兰哲学与阿拉伯哲学之关系、伊斯兰哲学史与伊斯兰思想史的区分是当代中国伊斯兰教哲学一思想研究中的两个主要问题。围绕第一个问题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名异实同说”,一是“名实皆异说”。由于“伊斯兰”的含义远远超出“阿拉伯”一词,因此伊斯兰哲学不能等同于以阿拉伯文记载的哲学。区分两者有助于突破“从铿迭到伊本·鲁西德”的旧框架,以含义更为宽泛的“伊斯兰哲学”或“伊斯兰思想”重新审视伊斯兰思想的历程。同时,国内学界一般将与伊斯兰信仰相关的理性思辨划分为三项内容,即伊斯兰自然哲学、伊斯兰教义学以及苏菲神秘主义思想。狭义的“伊斯兰哲学”概念仅相当于在古希腊哲学影响下产生的伊斯兰自然哲学。故应采纳涵盖面更广的“伊斯兰思想”,非易于造成误解与混淆的“伊斯兰哲学”。1949年以来,在长达60余年的时间里,当代中国伊斯兰哲学一思想研究形成了一条内在主线,即围绕“伊斯兰哲学”的名称与内涵展开的各种“正名”与“求实”运动。

关键词:学术史伊斯兰教哲学思想

作者:李林,1976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一、“阿拉伯哲学”与“伊斯兰哲学”之辩

伊斯兰哲学与阿拉伯哲学之间究竟有何联系或区别?其关键在于对“阿拉伯”与“伊斯兰”两个概念的辨析。关于此问题,中国学界历来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是“名异实同说”,一是“名实皆异说”。前一种观点以马坚为代表,他认为伊斯兰哲学就等同于阿拉伯哲学。他曾说到:

伊斯兰哲学就是阿拉伯哲学。这些哲学家是在伊斯兰教政权之下成长起来的,而且绝大多数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因此有人把他们叫做伊斯兰哲学。这些哲学家都是阿拉伯帝国的臣民,而且他们的哲学论文都是用阿拉伯文写作的,因此有人又把他们叫做阿拉伯哲学家,把他们的哲学叫做阿拉伯哲学。伊斯兰哲学和阿拉伯哲学是异名同实的。

马坚申明阿拉伯哲学和伊斯兰哲学的区别仅仅是角度的不同而已,即若从这些哲学家的信仰背景观之,可将其称为“伊斯兰哲学”;若这些哲学著述的存在形式来看,则可称之为“阿拉伯哲学”。两者只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与称呼,故曰“异名同实”。然而,这一观点却忽视了这一事实,即并非所有的伊斯兰哲学家著作都是用阿拉伯语撰写,其中还有一部分是用阿拉伯语以外的其他“伊斯兰语言”写就。然而,马坚的这一观点仍得到了部分国内学者的响应。陈中耀认为,阿拉伯哲学和伊斯兰哲学的关系是“字面上截然不同,而内容上又难以分割”。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把阿拉伯哲学说成伊斯兰哲学也未尝不可。”陈中耀的这一观点来自他对“阿拉伯”一词的认识。在他看来,“阿拉伯”一词与其说指民族范畴,不如说是语言和文化范畴。就像阿拉伯文化是来自多种民族文化的融合一样,阿拉伯哲学也是历史上那些使用阿拉伯语著书立说的阿拉伯、波斯、柏柏尔、科普特族裔的穆斯林哲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从语言和文化角度剖析阿拉伯哲学说成伊斯兰哲学关系的思路颇具新意,也反映出倡议者本人受到自身语言学背景的影响。

另一种观点是“名实皆异说”。这一观点强调“阿拉伯”与“伊斯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阿拉伯哲学与伊斯兰哲学不可混为一谈。周燮藩持此观点。他给出三条理由:第一,尽管大多数伊斯兰哲学著作是用阿拉伯文撰写,但“还有许多是用波斯文写的”。第二,尽管不少伊斯兰哲学家是阿拉伯人,“事实上大多数是波斯人以及具有突厥或印度血统的人。”第三,在伊斯兰教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里,波斯才一直是伊斯兰哲学的中心。此类观点的还有蔡德贵。他认为“伊斯兰”这一概念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外延上较之“阿拉伯”都更为宽泛。但他更为关注这两个概念在当代语境中的差异。其观点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当代伊斯兰世界不仅包括阿拉伯地区,还应该有非阿拉伯的伊斯兰世界。当今三个人口最多的伊斯兰国家印尼、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都不是阿拉伯国家。若将上述两位学者的意见综合,“阿拉伯”与“伊斯兰”不同之理由就更为充分。

笔者认为,从中国学者的立场出发,还可再补充一条,即在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国家之外的众多国家和地区,仍然还有许多穆斯林以“少数派”或“非主流群体”存在。他们不但人数庞大,而且其中一部分穆斯林通过将伊斯兰信仰与当地文化创造性地结合,发展出一套兼具两者之长的思想体系,具有特殊的价值和地位,不容忽视。中国伊斯兰教“汉文译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因其创造性地将伊斯兰信仰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思想结合起来,故被视为伊斯兰思想史中的一朵奇葩。

可见,无论是哲学文献的写作语言,还是哲学家的血统身份,抑或哲学史的发展演变,乃至当代哲学家的民族国家认同全部指向同一结论,即尽管在伊斯兰教的发展史上,阿拉伯民族和文化一度是孕育伊斯兰教的母体,但伊斯兰教历史

文档评论(0)

134****418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