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短视频创作者的伦理失范与应对之策.docxVIP

网络环境下短视频创作者的伦理失范与应对之策.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网络环境下短视频创作者的伦理失范与应对之策

?

??

?

?

?

?

?

?

?

???

?

?

?

?

?

一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时间短、篇幅小”的短视频正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偏爱的内容形式,承载这些短视频的平台相应地获得诸多发展机遇。《2017年中国短视频行业研究报告》指出,短视频行业在2016年迎来井喷式发展后,2017年市场规模已经达到57.3亿元。[1]然而,近期“快手”“火山小视频”“抖音”等短视频APP却深陷舆论风波,起因是2018年央视曝出部分短视频传播涉及未成年人的低俗不良信息,国家网信办调查后对短视频平台提出严肃批评,并要求全面整改。[2]这一舆论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对短视频的质疑与担忧。

短视频平台上存在各种违背伦理规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传播失实信息,滋生谣言。含有虚假信息的视频大量出现,如蜜桃中打防腐剂、用棉花制作肉松等。其二,传播低俗信息,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视频中充斥着刺激、恶搞、色情、媚俗的内容,如生吃猪肉、挑衅警察、讲荤段子等。其三,传播伤害性信息。如恶意曝光他人隐私,侵犯他人宗教信仰等。其四,传播侵权性内容,如侵犯版权。对短视频低俗内容的治理,学者们一般将目光投向短视频平台,侧重于强调平台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而往往忽视了短视频创作者本身的问题。实际上,短视频的创作者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短视频创作者具有良好的伦理意识,明晰视频传播的伦理界限,自觉遵守伦理规范,违背伦理的短视频就会减少,所以应当关注短视频创作者的伦理缺失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策。

二网络环境下短视频创作者伦理失范的原因

网络环境下短视频创作者伦理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创作者本身的道德感普遍较低。此外,我国传统伦理规范短视频创作者的不适应性和短视频平台监督的不完善,也使得创作者的伦理认知无法被有效塑造,从而导致伦理失范行为的发生。

(一)创作者个体的道德感较低

道德感即道德情感,是一种道德的主观意志,也是一种见诸行为的道德冲动。道德感主导着个体的道德行为,在生产短视频的过程中,创作者的道德感较低,具体表现为责任感、信用感和奉献感等较低。

首先是责任感较低。每个人一生下来就被赋予了与自然权利相对应的自然责任,比如敬重生命、尊重人格等。在生活中,身份赋予责任,人的责任来源于他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身份地位。[3]短视频创作是公众行使表达的权利。在进行视频生产、发布、分享等信息活动时,创作者应承担保证信息真实、尊重知识成果、弘扬正确价值观等道德责任,但还是有不少人忽视了其作为创作者的社会角色,将享受权利视作理所当然,借短视频进行缺乏责任感的表达,甚至宣泄情绪,恶意诋毁他人。

其次是信任感较低。诚信是人际交往中的基本道德,但在短视频创作中,部分创作者往往忽视了诚信原则。从外在利益权衡计算,短视频为很多创作者带来了获取经济收益的机会,人们通常会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对自身是否遵守诚信原则加以权衡,综合考虑制度环境、体制约束、良心等因素后,一旦认为失信能带来更大利益时,不少人选择了“主动欺骗”他人。[4]短视频创作者的交往对象是网络上的虚拟大众,同现实世界的家人和熟人相比,他们与这些陌生或半陌生对象的交往并非建立在较深的情感基础之上,欺骗他们所要承担的后果并不严重。因此,当预估欺骗所获利益会高于惩罚成本时,投机的短视频创作者往往选择欺骗,现今大量造假、抄袭的短视频背后反映的正是信用感的缺失。

最后是奉献感较低。奉献的出发点是“利他”,属于高层次的道德感,作为一种道德追求,它要求创作者在生产短视频时积极担任信息的“传播者”,争做权力的“监督者”、环境的“瞭望者”以及公众利益的“代言人”。目前大多数创作者还只是将短视频纯粹用以生活的情感表达,而不是作为公共事件的发声渠道。

(二)创作者的道德“无意识”心理

现代心理学将“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称作“无意识”,[5]其与“有意识”共同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人的道德行为也相应分为“有意识”行为和“无意识”行为。“有意识”行为是指经过道德行为主体自身的思考、判断、选择,最终自我决定的行为;“无意识”行为与“有意识”行为相反,是指不经过道德行为主体的思考,或出于本能或出于无知的盲从行为。[6]有学者认为,从“有意识”不道德向“无意识”不道德转变,是网络世界不道德行为最为突出的新特点。[7]

目前学界和业界探讨的大多数是短视频创作者的“有意识”不道德行为,而忽视了他们无目的、无计划的“无意识”不道德行为,这些行为并非出自不道德的行为动机,但产生了不道德的行为结果。比如,当创作者发现有意义的画面和场景时,会通过手机将其捕捉并直接上传至网络,在这一过程中可能没注意拍到了他人属于隐私的内容。尽管创作者并不是有意侵犯他人隐私,但仍有可能对无辜者造成伤

文档评论(0)

159****129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