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多边自由贸易谈判与双边自由贸易协议发展慨况.docx

2003年多边自由贸易谈判与双边自由贸易协议发展慨况.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2003年多边自由贸易谈判与双边自由贸易协议发展慨况

?

??

?

?

?

?

?

?

?

???

?

?

?

?

?

一经济全球化的关键是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97)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看做是“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涌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围的经济高速融合。亦即世界范围内各国成长中的经济通过正在增长中的大量与多样的商品、劳务的广泛输送,国际资金的流动,技术被更快捷广泛地传播,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现象”。[1]

有的经济学家则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运动、融合、渗透的过程和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它是科技和社会生产力达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大大加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减,规范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一种历史过程”。[2]

有的学者更强调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的一种运动过程,主要是生产资源的配置已经越出民族国家的范围,在地区甚至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这就要求各国更加开放,经济更加市场化,从而使得各国经济互相依赖的程度大大提高,导致世界经济趋向于某种程度的一体化”。[3]

国内有不少学者从生产、贸易和金融的全球化来论证经济全球化。以研究跨国公司理论著称的邓宁认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结盟。[4]

从以上所引关于全球化的定义中可以看到,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有两点是共同的。这就是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各国形成互相依赖的紧密关系。

1.生产要素可以在超越民族国家的范围内自由流动

没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生产的国际化,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想像的。生产要素中最容易流动的是资金和技术(包括管理经验),其次是劳动力的流动;最难流动的是土地,它只有通过一定时期的租用合同或少量的土地买卖而实现部分流动。

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前提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经济全球化的时间提前到几百年前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实际上,经济全球化取得大的进展是在20世纪的最后10多年。因为这时候一方面中国等国家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原苏联东欧国家实行向市场经济过渡,市场经济首先实现了全球化。显然,如果没有这个条件,经济全球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

2.各国经济形成了紧密的互相依存关系

各国之间通过贸易、投资、金融活动互相联系在一起,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如果没有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的存在,谈论经济全球化是毫无意义的。

要素自由流动和相互依存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笔者认为,如果能从上述两个基本特征来把握经济全球化,才能对经济全球化得出比较全面的认识。经济全球化对第三世界的正面与负面影响恰恰都根源于此。

3.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是不均衡的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人们不能否认它、回避它,只能采取适当的措施去应对它。实际上,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公司领导人进行决策时的主要参考系。有远见的政治家、决策者和企业家都未雨绸缪,制定方略,千方百计使自己的决策适应全球化的要求,争取和维护本国的最大利益。相反,在政府和公司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如果不考虑全球化的要求甚至违反它的发展大趋势,就有可能给本国和本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经济全球化的根本特征就在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生产国际化的程度大大提高,生产要素流动的速度迅速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速,而且成效显著。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国家之间也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经济竞赛。结果,各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重新“洗牌”的现象。一批国家迅速崛起,赶上和超过那些原来比他们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一些国家在新的发展环境中却落后了。比如在20世纪60~7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随后经济实现起飞的东盟国家和中国便是一个世人皆知的事实。他们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被誉为“亚洲奇迹”。虽然经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但至今光芒不减。经济学家常常把这种落后者赶上先进国家的现象叫做“后来者居上”。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发挥了“后发优势”,也可以说这些国家和地区“抓住了机遇”。

当然,不是所有后进国家都能发挥后发优势,也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抓住机遇。经济全球化这个国际大环境对几乎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相同的,但各个国家的应对之策确实千差万别,由此造成的结果也就大相径庭。学术界为此写了不少论著,做出了各种解释。不过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出口导向战略”未必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当时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看准国际性产业转移的机会,果断地抛弃传统的“进口替代战略”,把发达国家转移出

文档评论(0)

134****797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