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
?
郑兰英
一、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学习该单元的目标是加深学生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情感体验。《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学生对于这一人文内涵的领悟,必须要与工具性相统一,在识记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实现。为此,教学中设计的生字学习、初读感悟、理清脉络、研读细节、资源拓展等,都意在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披文入情,感受母爱的熏染,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二、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
2.掌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3.深切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品味文中丰富深沉的思想情感,感悟亲情,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和德性教育。
四、教学难点
用文字全面、深刻、准确地分析文中的思想情感。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方法
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紧扣“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切入,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慢嚼细节,注重教学的整体性。采用情境引导法、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1969年,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疗,6月回农村,生产队关照让其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1972年1月住进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时年21岁。后从事写作。该文发表于1981年,作者时年30岁。
(二)重点字词
(三)引用史铁生的文章,引出后面对课文的思考
那時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儿子,可事实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呢,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史铁生《我与地坛》
(四)朗读课文,自主探究
品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课文深沉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体味课文在平静内敛中表现深沉炽烈情感的叙述风格。
1.作者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母亲希望“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请用课文中的话,说说母亲希望儿子怎么活着才能走向自己的幸福?
明确:课文有两处写到母亲说“好好儿活”。
(1)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阅读第1自然段,思考:母亲希望我能“好好儿活”,是因为她看到“我”双腿瘫痪后,“我”是怎么样的状态?面对“我”的暴怒无常,她是怎么样做的?
明确:
悄悄地躲出去——理解、体贴;
偷偷的听我的动静——牵挂、关切;
扑过来、抓住手——坚定、执着;
忍住哭——坚强;
说“好好儿活”——坚韧。
3.母亲希望儿子要“好好儿活”,她自己活得“好”吗?划出课文中最让你深感母亲的“苦”的句子,深受苦楚的母亲,是怎么做的?说说这些句子流露出“我”或母亲怎么样的情绪?
她,一方面自己身患绝症,另一方面儿子瘫痪。但母亲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她的“苦”体现在:既要忍受儿子的暴怒无常;又要忍受病痛的折磨;还要带着对一双儿女的牵挂离世。
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