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人工智能时代技术与教育共生的困局与出路
?
?
申灵灵何丽萍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入场”解决了教育中“知识传授”的诸多问题,与此同时也暴露了其工具理性膨胀对教育中“人的发展”的破坏性影响。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是具有未完成性和发展性的复杂主体,技术尝试以“役物”的方式去“役人”,结果注定将是失败的,人是技术难以跨越的教育尺度。然而,教育发展改革并不意味与技术割裂,而是要摆脱技术思维的束缚,回归到教育的原点,即“人”的层面探寻技术与教育共生的逻辑,从技术源头控制和减少技术的负效应,将“以人为本”渗透于对技术“全程控制”的逻辑框架之中。
关键词:人工智能;异化;回归;智能;共生;逻辑
在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技术革命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革新对技术的幻想从未停止过。电影被发明之时,爱迪生预言“有可能利用电影来教授人类知识的每一个分支”;电视被应用于教学之初,人们认为视听设备将会改变教育;在线开放课程被推广之际,《纽约时报》预言其将推动高等教育革命,甚至取代实体大学课堂。如今,人工智能走入教育视野,带有魔幻色彩的人工智能教育迅速成为未来教育的美好期待。然而反观每一次教育技术的变革与进步,技术在教育现实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却有限。面对人工智能对当前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强烈冲击,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技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本万利的事”[1]。如何正确把握技术与教育的互为关系,如何理性认识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弊端和局限,如何破解技术与教育何以共生的困局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理性反思。本文将从“人”的视角探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对教育的可为和不可为,通过梳理技术与教育本质关系,追寻人工智能时代技术与教育共生的生态逻辑。
一、异化问题:技术赋能教育的工具理性膨胀
教育技术领域唯工具论的现象普遍存在,技术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成为衡量教育技术的重要指标,至于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和伦理性均被漠视。这种功利倾向的“工具理性”造成技术与教育价值、教育职责、教育活动等关系的失衡,进一步加重技术对人异化的程度。
(一)技术效率至上圈囿教育价值追求
教育的原点是人,教育价值的追求在于通过教与学使人的发展获得更好的生存状态,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正如舒马赫所言,教育以人的自由与发展为旨归,根本任务是传授价值观念,传授知识只是第二位。但是,教育与技术的结合一直聚焦于吸收和利用先进技术促进知识传授的效率和效果,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人的价值观念培育。即使“努力像人一样”的人工智能,归根结底也是一种基于计算和数据驱动的技术,以教育实践的“效率优先”为目的,以至我们从中发现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人工智能介入的教学过程虽然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但是工业化体系下整齐划一地批量化生产人才的本质模式没有改变。技术借助算法模型将精准和标准的知识进行针对性包装与定制,一味追求知识的“灌输”效率和效果,忽视人在德行、智慧、审美、意志等诸方面的发展需求。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将教学过程私人化,变成网络空间内孤独的认知过程[2],漠视人的自然性生成,遮蔽教学“为人”的初心,与教育的价值追求背道而驰。第二,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致力于“用技术武装教育”,让教育去适应技术而不是技术服务于教育。虽然人工智能使人从重复、低效的教学琐事中得以解脱,教与学的效率均获得提升,例如人工智能能够协助老师批量地批改试卷、分发作业和统计成绩,也能支持学生高效、精准地获取相关知识与学习反馈,但是,人工智能只是在体力方面一定程度地解放了人,在精神方面却变本加厉地支配甚至奴役着人,弱化人自身的不确定性以及所处环境的多元性。由此,开放和复杂的教育过程被技术规训成标准化、精致化、可操作和可预测的技术化教学流程[3],不可避免地陷入“效率最大化”的技术工具理性泥潭。马尔库塞指出,现代科学不再追问技术的人文意义,只关心如何运用手段去工作,而不去关心技术本身的目的,造成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断裂。
(二)技术思维僭越阻碍主体思维培养
教育的主体是具有多元思维的人,教育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涵盖了主体思维的培养,即在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人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等抽象层面的智育培养,让人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看待问题。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陪伴”、“技术依赖”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师生教学的真实形态,技术正在逐步演化为一种隐蔽的意识形态,于不知不觉中“制约”和“束缚”人的思维。教育研究者幻想智能技术能够为教育提供自主和自由的场域,但是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基于算法和数据驱动的智能代理,从计算的角度分析学生的行为数据,依此设定教学过程和路线并将知识以程序化的方式“强塞”给学习者。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的思维发展的阻碍进一步加强,原本丰富多样且灵活的教育交互过程被固化为单一和标准的知识灌输过程。与此同时,技术把深度学习、意义创生的多元化“人脑”思维模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