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00400学前教育课程论(幼儿园课程论)(章节重点)--第1页
00400学前教育课程论(幼儿园课程论)(章节重点)
上篇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特性
导言
1.学前教育课程是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之前的课程,是由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
和组织有机构成的系统。
2.学前教育课程的特性是学前教育课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
3.在教育目标或价值取向方面,教育目标多元化是我国现今学前教育课程的重
要特点,主要存在以下不同主张或观点:(1)主智说。(2)专长教育说。(3)个性发展
说。(4)“做人”培养说。(5)全面发展说。
4.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实践中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不是彼此孤立的,他们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我国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就具体
反映了这一点。5.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教
育价值取向多元化而不确定,引起教育实践工作者思想困惑。(2)教育内容的冥想
知识中心化,零碎、杂乱、宽泛无序、抽象过深,超出学前儿童接受水平。(3)教
育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目标意识差,所选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不对应。(4)或过分强
调教师地位与作用,或过分强调幼儿价值,未能处理好师生关系。(5)教育方式方
法不适合教育内容要求,追求组织形式的花样翻新而忽视教育目标实质。(6)过分
强调教育过程本事而轻视教育结果,否定分科课程和教学组织形式,歪曲游戏的实
质。(7)特别是“小学化”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
6.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演变:(1)完全外部引进的课程模式。(2)陈鹤琴等
人提出的课程模式。(3)苏联模式的影响。(4)改革开放后的学前课程模式。
7.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创设优化教育环境。我国当今一些学前教育专家陈帼
眉等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主张。其中,建立有中国特
00400学前教育课程论(幼儿园课程论)(章节重点)--第1页
00400学前教育课程论(幼儿园课程论)(章节重点)--第2页
色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是核心内容。这是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走向深入的重要标
志。
8.教育价值取向是核心,教育内容是支柱,而教育组织是关键。
第一章课程的本质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课程“集中居然地体现了教育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蓝
图。”课程是“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是教育价值实现的手段。
一、课程曾经是什么
1.课程概念集中地概括着课程的本质,课程本质反映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过
程。2.课程最初的含义:(1)中国古代的含义:孔子的“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孔颖达最早使用“课程”一次。(2)西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斯宾
塞的《什么知识最后价值》。
3.课程本质的变化:(1)课程即“学科或教材”。课程即学科知识,有利于课程
内容的系统化选择及组织,但容易割裂知识的联系和忽视变化的经验,待别是容易
忽视学习者的个别性。(2)课程即“经验”。扩大了课程内容的范围,将课程由
“静态”变为“动态”,考虑到学习者的兴趣、需要,但又难于有效地进行课程组
织,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差,不易达成系统的教育效果。(3)课程即“计划”。
(4)课程即“目标”。课程即计划、目标,强调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便于课程
组织与评价,有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但往往缺乏灵活性,把计划外的教育因素排
除在课程之外,从而缩小了课程的范围。
4.潜在课程提出的背景:(1)20世纪60年代,课程研究与发展表现出浓重的
“技术性”和“理性化”。教育的“工具性”和“理性化”,是教育产生了危机。
(2)70年代,反理性主义运动的高涨——认识到人的行为并非完全按照理性原
则进行,指出在情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