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求响应公交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docx

中国需求响应公交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docx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中国需求响应公交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

?

??

?

?

?

?

?

?

?

???

?

?

?

?

?

一需求响应公交的特点与实施条件

(一)需求响应公交简介

需求响应公共交通,通常称为电话预约公共交通(dial-a-ridetransit)、辅助公共交通(paratransit)等,是一类没有固定的运行线路,并根据出行请求而在特定地点停站上下客的公交模式。美国交通运输研究委员会(TransportationResearchBoard,TRB)将需求响应公交定义为一种路径可变的公交服务。它可以根据乘客的具体需求进行公交路径的选择,提供乘客合乘的运输服务。顾名思义,需求响应公交是通过响应乘客的出行需求进行运营服务的,其运营以乘客需求为导向,运营方式比较灵活,每次运营都需根据实际的乘客需求制定调度计划,进行车辆路径规划,兼具个人交通与公共交通的特性,可弥补传统公共交通的不足。

需求响应公交是一种新型的公交运营模式,以满足乘客需求为导向,为乘客提供量身定制的交通服务,乘客参与决定起点、终点、方向和时间。它是介于传统公交与出租车之间的公交服务。它的显著特点是公共汽车的运营没有固定的时间、路线和停靠站,其运营时间、路径由响应需求的出行调度中心根据乘客的需要来决定,可以为乘客提供门到门的出行服务。与固定式公共交通系统相比,需求响应公交具有明显的灵活性:允许结合乘客的预约需求,改变车辆运行的路线、停靠的站点,并且车辆服务的时间范围更大,可以更好的满足乘客出行需求的灵活性,同时,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与乘客满意度,并且能够有效降低公交运营费用。

对乘客来说,最具诱惑的就是这种运营模式能实现即时接送、缩短等待时间,以及拥有极为容易理解的运营方式:采取电话或者通信方式就已足够了,然后汽车会在家门口把乘客接走。另外,由于响应需求下的车辆只在有需求的情况下才运行,避免了不必要的车辆空走,减少城市中心地区的噪声污染,节约能源。从经济的角度出发,高质量的服务使其受到人们欢迎,使公交公司能获得比较好的效益。

另外,在出行需求较少的区域,如近郊区域、新兴居民集聚区、新兴商业区与办公区等,由于人口密度较低,采用常规的固定式公共交通运营模式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在低密度出行需求条件下需求响应公交是经济上可行的服务模式。出行者受机动性等条件的制约,包括自身条件制约(如身体残疾)或外界条件制约(如地形制约,缺乏合适的步行设施),而无法抵达常规公交站点时,需求响应公交也是有效的公交模式。

(二)需求响应公交发展背景

1.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私人小汽车的普及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但同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运送同样数量的乘客情况下,公共交通较小汽车节省土地资源、建筑材料等,而小汽车产生的空气污染大于公共汽车,比公交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当减少私家车使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2.传统的公共交通不能满足人们的机动性需求

传统的公共交通有许多天然的缺陷,例如,不能实现门到门的出行服务,在出行低峰时间以及出行需求分散或较少的地区不能经济有效的运营,对于特殊人群(如小孩、老人、残疾人)不能提供令其满意的服务。不理想的传统的公共交通服务,不仅使人们生活不便,而且影响郊区对居民的吸引力,也是造成私家车使用量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

3.交通市场个性化需求的增长需要新型公共交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像对其他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长一样,人们也越来越追求出行个性化,这是私家车交通发展的另一动因。要抑制私家车交通的发展,就必须发展新型的公共交通模式,使公共交通也能提供良好的个性化服务,包括实现门到门的出行服务。

4.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改进公共交通服务创造了条件

远程通信技术(如电话、移动通信系统、Internet及其他终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为改进公共交通服务创造了条件。

需求响应公交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固定型公共交通服务系统缺乏灵活性、便捷性,不能为特殊群体(老、弱、病、残等)提供出行保障服务,不能较好地满足乘客“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且在城市公交客流稀疏地区存在车辆实载率较低、空驶率较高、供给过剩导致资源浪费、公交运营企业亏损等问题,专家学者开始致力于寻找一种新的公共交通服务系统,以达到兼具固定型公共交通的经济性以及私家车的灵活性的目的。

1976年,Flusberg通过在美国威斯康星州进行实例研究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提出了灵活公交系统这一构想。1990年,为保障残疾人群体的出行,美国颁布残疾人法案(AmericanswithDisabilitiesAct,ADA)规定公共交通系统必须能够为残疾人等特殊

文档评论(0)

180****4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