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1
疾病名:非洲锥虫病
英文名:Africantrypanosomiasis缩写:
别名:睡眠病;昏睡病;非洲昏睡病;刚果锥虫病;sleepingsickness;Africanlethargy;Africansickness;lethargiaafricana
疾病代码:ICD:B56.9
概述:非洲锥虫病(Africantrypanosomiasis)又名睡眠病(sleepingsickness),是由于布氏锥虫(Trypanosomabrucei)所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原虫病。临床表现以长期不规则发热,伴有中枢神经受损为主。如不早期治疗,则终至死亡。流行病学:非洲锥虫病的地理分布范围只限于非洲大陆,北纬14°与南纬29°之间。现在,于40个非洲国家中约6亿人口的健康受到本病的威胁;约有50万人口被感染,如未得到治疗则必将死亡。据WHO报道每年发生的新病例按正式报道的就有25000人。但其真实发病率及病死率要多得多,因为其监测受到限制,很多患者未得到诊断与治疗即病死于乡村。过去的10年内,在乌干达、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安哥拉、扎伊尔和苏丹等国家内有回潮现象,其流行经常与社会经济状况的恶化、战争和自然灾害有关。
本病的分布与采采蝇的分布密切有关。采采蝇嗜潮湿,主要见于湿热的非洲丛林、灌木丛、大草原与河谷地带,本病也以这些地区为多。如在20世纪开始,在扎伊尔河沿岸及维多利亚湖的北岸地区流行猖獗,估计死于本病者达75万人。冈比亚锥虫病分布于西部和中部,故又名中、西非睡眠病。罗得西亚锥虫病分布于东部,故又名东非睡眠病。
旅行者与脱离流行区移居国外者睡眠病患者少见。北半球报道每年输入病例仅有少数。但当今国际交往增多,在非流行区也应对本病给予应有的警惕。
1.传染源冈比亚锥虫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因多为慢性,并有无症状带虫者,一些家畜如牛、猪和野生动物如羚羊也可为贮存宿主。罗得西亚锥虫病的主要贮存宿主为家畜和非洲羚羊、狮、猎狗、猴等野生动物,患者也可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本病传播媒介为采采蝇,属舌蝇属。在非洲有数十种,其中部分可传播本病。传播冈比亚锥虫病者主要为淡舌蝇(G.palpalis)、G.tachinoides
2
与G.fuscipes;传播罗得西亚锥虫病者主要为刺舌蝇(G.moristans)与G.fuscipes。锥虫病也可有先天感染、输血感染及机械感染的报道,但仅为少数。
3.人群易感性人体对锥虫病普遍易感,但冈比亚锥虫病患者主要为儿童和妇女,而罗得西亚锥虫病患者主要为猎人、渔民和采蜜工。
病因:病原体为布氏锥虫,它广泛地侵犯野生动物与家畜。其中有三个亚种对人能致病,即布氏冈比亚锥虫(T.b.gambiense)、布氏罗得西亚锥虫(T.b.rhodesiense)、布氏布氏锥虫(T.b.brucei),前者引起冈比亚锥虫病,次者引起罗得西亚锥虫病,后者主要引起野生动物及家畜(以牛为主)的那加拿(nagana)病,很少引起临床病例,故不详述。
布氏锥虫系细胞外寄生原虫。其亚种形态均极为相似,故统一叙述。虫体中央有一个核,后端有一个动基体。鞭毛附着于动基体,沿虫体侧波状膜到达虫体前端后游离。锥虫形态多变,外形为长纺锤状,有细长型(长20~40μm,游离鞭毛长达6μm)或粗短型(长15~25μm,宽3.5μm,游离鞭毛短于1μm或鞭毛不游离)。细长者多见于外周血液内,呈梭状(图1);粗短者多见于组织内。
其生活史分在采采蝇(teeteefly),属舌蝇属(Glossinae)和人体两个阶段
3
(图2)。当采采蝇吸吮患者或病畜(兽)血时,锥虫随血进入蝇体,在中肠分裂繁殖,穿透肠壁游至前胃进入食管,到涎腺形成上鞭毛体,最后形成有感染性的鞭毛体。此阶段约需12~30天,并使蝇终身(3个月)有传染性。在人体内阶段,乃由有感染性采采蝇叮咬人体时,锥虫即随唾液进入,在局部分裂繁殖后进入血流,在虫血症高潮时以细长型为主,当人体产生免疫力后,则以粗短型较多见。
锥虫的三个亚种形态极为相似,过去主要依靠其对某些动物的致病力、生化特点(同工酶)、在蝇体内繁殖情况、临床特点以及流行地区来鉴别。近年来则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来鉴定。
发病机制:采采蝇叮咬人时常引起皮下出血,锥虫在该处发育繁殖,引起炎症反应,有时引起硬性下疳。以后锥虫进入血液循环与淋巴系统,继续分裂繁殖,散播全身,形成淋巴血液期(I期)。锥虫可以引起机体产生抗体,其繁殖也受抗体限制,但由于锥虫表面糖蛋白抗原的变异特性,使寄生虫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