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光未然与《黄河大合唱》组诗及其《黄河颂》〔269〕
—、光未然现代著名诗人
光未然〔1913—2002年〕,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文学评论家。
光未然,出身店员家庭,自小天资聪敏,店东招为其子伴读。中学时参加大革命,加入青年团。大革命失败后,辍学为店员。1929年,加入共产党。
光未然
1931年,就读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组织秋声剧社任社长。35年毕业后,任教武昌安徽中学,组织拓荒剧团,创作抗日独幕剧《阿银姑娘》,其剧序诗为《五月的鲜花》,这是一首歌颂抗日志士,表现民族觉醒的名诗,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18岁创作《五月的鲜花》
1938年,他坠马折臂,在延安疗养时,带伤写下组诗《黄河大合唱》,雄健磅礴,深沉浑厚,轰动文坛,传颂全国。40年,创作长诗《屈原》。皖南事变后,赴缅甸主编《新知周刊》,组织华侨抗日。42年回国,任《民主增刊》编辑。44年,搜集整理彝族民间传说,创作长诗《阿细人的歌》。
抗战胜利后,曾任《民主周报》编辑、北方大学艺术系主任、华北大学三部副主任。
建国后,先后任中央戏剧学院教育长,《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同时,著有《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风雨交谈》、《光未然诗歌选》等。
2002年,光未然逝世,享寿90整。
五卷集《张光年全集》
他是著名作家,曾任中国剧协党组书记,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笔会副主席,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他是一位文化巨人,著有《张光年全集》
5卷。著名作家邵燕祥评说:“有一部《黄河大合唱》,一首《五月的鲜花》,光未然可以不朽了。”
二、组诗《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
1938年,光未然在黄河壶口东渡,当船行翻滚咆哮的瀑布怒涛时,他目睹船夫搏击狂澜巨浪的英姿、聆听高亢苍劲的船工号声,他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便开始酝酿“黄河颂”了。
39年初在晋西演出,他不幸坠马折臂,组织上安排他到延安疗养。这时,他从黄河永和关再次乘船过河,又一次领略了咆哮狂澜的壮观。到了延安,他一躺上医院病榻,脑海里便再现出黄河惊涛激流的震撼情景,回响着粗犷豪放的船夫号声,并且又不自意地把它们与大西北的雄奇伟岸山川、抗日健儿的神勇无敌英姿,联系起来,一时间,心中蓄积已久的创作激情,都化作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诗意,其时,他手不能写,就口头吟诵,让陪伴笔录,没日没夜,连续5天,一气呵成,写下了400多行诗句,创作出一部《黄河大合唱》组诗。
这部宏篇巨制,由《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与《怒吼吧,黄河》,一组八首相关相连、而又各自独立的诗篇组成。
这部组诗,是礼赞黄河精神的颂歌,也是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政治抒情诗。在组诗中,诗人描写了黄河源远流长、气势磅礴的伟大形象,赞美了黄河孕育哺养与保护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同时也歌颂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光荣历史和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痛诉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与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展现了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壮丽图景,表达了中华儿女抗日保国的钢铁意志与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语言奔放,意境开阔,诗情激荡,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冲击力与感撼力量。
26岁创作《黄河组诗》
1939年元月,在除夕晚会上,光未然绷带吊膀登台,朗诵组诗之二《黄河颂》,音乐家冼星海听了异常兴奋,当即表示要为组诗谱曲。结果,他呕心沥血,一口气花了6昼夜,给《大合唱》配上曲谱。
同年4月13日,在陕北公学大礼堂,《黄河大合唱》首场公演,冼星海指挥,光未然朗诵,可他仍臂吊绷带,为防有碍观瞻,导演给他披上一件黑色斗篷,很有战场气派。歌词大气磅礴的语势、歌曲慷慨雄浑的旋律,出色展示出中华民族的屈辱哀号、抗争怒吼、复仇搏斗的意境。演唱者热血沸腾,观听者心潮澎湃。演出完毕,刚要落幕,毛泽东主席起身鼓掌,连声赞好,表示肯定!周恩来提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就这样,26岁的诗坛骄子与34岁的音乐巨星协作,让组诗配上组曲,良金美玉,珠联璧合,成就了《黄河大合唱》组歌。
34岁与26岁
从此,这部组歌响彻大河上下,传遍大江南北,在纵横数千里的抗日战场上,像进军的鼓点,似冲锋的号角,激励与敦促着四万万中华儿女,抡起大刀长矛,瞄准土枪洋枪,砍向日寇脑袋,击中鬼子心脏,为14年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勋。
三、组诗之一《黄河船夫曲》简介
《黄河船夫曲》是组诗之一。该曲的序诗,开篇直呼读者:“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记的话,那么你听吧!”
诗人开宗明义,先请读者聆听《黄河船夫曲》: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呼唤着苍劲的号子,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彼岸。
这首船夫曲是民歌,它记录了高亢粗犷的船夫号子,描写了船夫们与风浪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