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虫病疾病详解.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下是该文档的总结标题鞭虫病疾病详解内容鞭虫病Trichuriasis是一种由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trichiura寄生于人体的盲肠阑尾及升结肠的常见肠道寄生虫病本病以儿童为主,严重感染可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轻中度感染者可无症状重度感染者有腹泻便血里急后重直肠脱垂贫血与营养不良概述鞭虫病Trichuriasis由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trichiura在人体的盲肠阑尾及升结肠间寄生,通过食物蔬果和水等方式感染该病具有全

1

疾病名:鞭虫病

英文名:trichuriasis缩写:

别名:trichocephaliasis;trichocephalosis疾病代码:

ICD:B79

概述:鞭虫病(trichuriasis)是由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trichiura)寄生于人体的盲肠、阑尾及升结肠所致的常见肠道寄生虫病。分布甚广,尤其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的发病率最高,我国普遍存在,尤以农村多见。患者以儿童为主,严重感染可影响儿童的生长与发育。轻、中度感染者可无症状;重度感染者有腹泻、便血、里急后重、直肠脱垂、贫血与营养不良。

流行病学:鞭虫病呈全球分布,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主。估计全球鞭虫感染人数达8亿以上。美国南方人群感染度20%~25%,巴西和墨西哥约为28%,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为2%~70%以上,日本为0.9%。在潮湿热带国家中,人均虫数常在100条以上,常与蛔虫感染同时存在。我国鞭虫病分布广,是一种常见肠道蠕虫病,尤其农村较多。据1994年我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结果,浙江台州地区的鞭虫感染率为25%,宁夏中宁县为1.21%,辽宁辽阳县为0.09%,河南栾川县为1.97%,江西九江市为6.89%,湖北松滋县为15.34%,河南南阳市饮食服务行业人员为2.28%,四川开江县小学生为32.73%,且常合并蛔虫、钩虫及其他寄生虫感染。

1.传染源病人是鞭虫病的惟一传染源。

2.传播途径通过摄入鞭虫卵污染的食物、蔬菜和水等感染,直接通过污染虫卵的手而经口感染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初次感染可产生部分免疫力。高发区人群感染率可达90%,儿童感染率和感染度(每克粪便的虫卵数)较成人高,2/3集中在6~15岁的儿童。

病因:毛首鞭形线虫(简称鞭虫)隶属线形动物门,线虫纲,鞭虫属。人是惟一的自然宿主。虫体前3/5细长,呈肉色,后端肥胖,呈马鞭状(图1)。雄虫长30~45mm,尾部卷曲成360°以上。生殖器官包括袋状的睾丸、输精管、射精管、泄

2

殖腔与矛尖状的交合刺。雌虫长35~50mm,后端钝圆。生殖器官有卵巢、输卵管、子宫与阴门开口在肥胖部前端。

虫卵呈腰鼓形,两端有内层突出的黏液塞,不着色。卵壳有三层,最外层为卵黄膜,呈棕色。虫卵大小为(50~54)μm×(22~23)μm,随粪便排出,在温暖、阴暗潮湿的土壤中发育为感染期。在卵壳内含一条活动的未蜕皮第一期幼虫。人吞入感染性虫卵后经消化液作用,在小肠内孵出幼虫并钻入小肠和结肠隐窝内发育,最后定居在盲肠和部分大肠上皮细胞内,不再移至其他部位,逐渐发育为成虫,约需2个月。成虫在体内寿命3~5年。它对干燥和热的抵抗力比蛔虫卵小;在硬土、灰尘、煤渣、垃圾中不发育为感染期;在太阳光、寒冷、腐殖质和化学药物的作用下不能存活。在干粪内仅活数日或数周。主要传播方式是粪便内虫卵污染土壤,再通过手、蔬菜等直接或间接地将感染期虫卵传入口中使人感染。人与人不直接传染。

发病机制:一般认为包括机械性与过敏性损伤,前者可能是人鞭虫致病的主要原因。成虫钻入盲肠和结肠上皮内发育,引起肠黏膜损伤,而虫体在肠黏膜内刺激黏膜神经丛则引起腹泻和痉挛。

3

弥漫性结肠炎认为是由鞭虫感染引起的过敏反应有关。在结肠渗出物中有特征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和夏科-雷登晶体。Bawie等(1978年)根据鞭虫病患者的生长发育迟缓与杵状指的发生,推测虫体可能产生一种不明的因子有关。

根据电镜观察鼠盲肠内鼠鞭虫的生长发育,通过虫体头部的溶解组织的作用,进入肠上皮细胞内,形成一个肠细胞的合胞体,并吞食宿主的细胞成分。当虫体发育成熟时其体后部伸出或其隧道破裂而悬吊于肠腔内,有利于交配与产卵。用显微镜检查发现肠组织炎症反应轻微,但可见肠壁细胞破坏,肠绒毛因丝状纤维丧失而变短。隧道周围未见明显出血。隐窝之间可见浆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轻度感染患者,鞭虫常寄生在盲肠和上行结肠;重度感染时,可累及横结肠与降结肠,甚至直肠也有鞭虫寄生。结肠镜检可见黏膜表面有水肿,血管增多;重度感染时则有黏膜出血或溃疡。直肠受累则黏膜明显水肿和出血。病理改变仅见于上皮层和固有层。肠壁隐窝和肠腺有增生,杯状细胞正常或增生,肠表面有大量黏液,表面上皮剥脱少见。在固有层可见单核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重度感染时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甚至深入到黏膜下层。

临床表现:临床症状的轻重取决于感染度、感染期限、年龄与营养状况。轻、中度感染者多无症状。实验室检查除粪便虫卵阳性外均无异常发现。重度感染者表现有腹痛、腹泻、腹胀、恶心、呕吐或痢疾样便,甚至血便、里急

文档评论(0)

医疗护理精品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级卫生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医疗护理文档创作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中级卫生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