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1.史料实证——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史料一]马戛尔尼……携带欧洲科学和文化最优秀的成果……想让乾隆皇帝……相信他和他的3.13亿人民需要英国的技术奇迹,从而向英国开放自由贸易。——[英]蓝诗龄《鸦片战争》(天朝)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郭廷以《近代中国史》主题三凸显资本主义萌芽要求——社会转型中的思想与文化[史释]自由贸易是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自给自足,闭关锁国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两种经济观念是两种文明形式的冲突。[史料二]郑和船队哥伦布船队规模最多200艘,最少62艘第一次3艘,最多17艘船种各船种分别负责指挥、运粮、运兵等任务第一次1艘旗舰,2艘轻快帆船配备配有水手、船师、工匠、医生、翻译、武装人员第一次航行带了约15个月的食物[史释]表明中国的传统科技水平及综合国力依然领先于世界。2.唯物史观——明末清初进步思想解决的现实问题社会特征主要思想?政治君主专制黄宗羲的批君、限君思想存天理李贽“万物皆生于两”;王夫之“理在气中”灭人欲李贽“禀赋之自然”;王夫之“天理所寓”礼教三纲李贽男女平等;黄宗羲君臣平等明亡清兴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特征主要思想?经济重农抑商黄宗羲“工商皆本”;顾炎武“振兴工商”;王夫之“国之司命”文化科举教条学风空疏李贽否定孔孟权威、强调独立思考;顾炎武“经世致用”3.唯物史观——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1)对主流思想的冲击:明末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挑战,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反映了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2)对书法的影响: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的趋势。(3)对绘画的影响: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发展、传统社会秩序松动和价值观念变化。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4)对文学的影响:明清时期,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这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市民队伍的壮大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5)对文化教育:江南地区科举状元人数明显多于北方,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成就,南方更为显著。4.历史解释——中国古代文艺的世俗化趋势(1)原因: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印刷技术不断提高;社会识字率提高,文化逐渐普及、传统经商意识逐渐淡化等。(2)表现①绘画方面:北宋《清明上河图》专门描绘市井生活;明清时期,木刻版画作为插图使小说、话本更加有趣;出现了百姓喜闻乐见的实用的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②书法方面: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明代书法更加强调个性化创作。③文学方面:宋代士大夫为歌女写词,使其在歌楼舞榭中传唱;宋代话本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塑造了许多小市民角色;明代“三言”“二拍”作品中,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④戏曲方面:宋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两宋之际产生了南戏;元代出现了元杂剧等。1.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A.“经世致用”B.“人心一点灵明”C.“循天下之公”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A点睛:“行万里路”与“精卫填海”精神相结合凸显知行合一的理念。解析:根据材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顾炎武以精卫自比,突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现实情怀,故选A项;“人心一点灵明”,体现了王阳明“修心”“致良知”的重要作用,排除B项;“循天下之公”,体现了王夫之反君主专制的一面,排除C项;D项反映了顾炎武主张“众治”,反对“独治”,反对君主专制,排除。2.明代冯梦龙小说《老门生三世报恩》讲述了主人公鲜于同“八岁时曾举神童”,然“年年科举,不能得黄榜名”,但他“一心要中进士,要做好官”,后得科第,处事公允,特别是对恩师蒯遇时的“三番知遇”,他三世报恩,更加受人钦敬,这反映出此时()A.通俗小说已成主流文学形式B.科举考试中营私舞弊严重C.文学作品承载社会教化功能D.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异化C点睛:“做好官”“处事公允”“感恩报恩”体现了怎样的价值观导向?解析:通过题干中鲜于同的活动“对恩师蒯遇时的‘三番知遇’”“三世报恩”,结果“更加受人钦敬”,可知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提高了社会影响效果,故选C项;在题干中并没有提及通俗小说在明代是否成为文学作品的主流形式,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提及鲜于同“科第”是通过营私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