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 .pdf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第1页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在生活中的教育价值与教学研究

研究意义与背景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出来的,它总是

深深地扎根于客观世界。因此,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

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

中明确指出:小学生应“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

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应用意识、

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而应用题教学就是学生综合运用数学

知识的“场所”,是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

力的检验。虽然目前的新教材中已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单元,

也很少集中地编排纯应用题内容,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

题”,但这并非意味去掉了应用题,而是把应用题纳入一个新

的教材结构中,将其分散于“数与运算”、“代数与方

程”“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四大领域的学习过

程,以改革“传统意义下”的应用题教学单独编写、集中教

学,以单纯的数量关系分析、解答类型化的应用题以及形式化

的解答过程的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新课程改革后,教师需要在课堂中把数学应用题教学

转变为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性教学。所谓解决问题是指经历探究

和发现的过程,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它的内涵比应用题更为广泛。那么,在新课程

的理念下,在应用题教学的改革背后,作为一线教师,应该遵

循怎样的准则进行教学,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呢?鉴于以上思考,教研组提出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在生活

中的教育价值与教学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对该课题的研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第1页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第2页

究,架设一条沟通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挖掘应用题教学在生活

中的价值,探索培养小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策

略,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研究目标与内容

基于课题,教研组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课后作

业”等多个教学环节进行了实践与研究,以期达到以下目标: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使

他们真正成为教材的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的创造者,提高教师的

教学能力。

2.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数学

知识的实用价值。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学以致用,能

合理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提炼数学方法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题更是成于生活,寓于生活。结合

生活情境,从生活素材入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

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

常见的事物现象,从中发现、提炼出蕴含的的数学问题,正确

地揭示其中的数量关系,归纳数学方法,蕴伏数学思想。

按照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来说,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学习

的数量关系有:总数与部分数的部总关系;总数、每份数与份

数的份总关系;大数、小数和相差数的相差关系;以及多倍

数、一倍数和倍数的倍数关系。这些数量关系非常抽象且枯

燥,这就需要教师从生活中提取出有趣的生活问题,激发学生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第2页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第3页

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理解这些抽象的关系且能应用到

解决问题中。

例如,一年级的《间隔问题》其实就是三年级“植树问

题”的雏形,但是如果教师只是将植树问

文档评论(0)

186****308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