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山东省济南一中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
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
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
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20世纪下半叶,阶级概念的式微与市场经济的兴盛带来巨大的转折。两个相互联系的
历史事件同时投射到文化领域,一批陌生的观念迅速卷入雅俗之辩。
“俗”所依赖的大众从平民、无产阶级更换为消费者,“雅”代表了知识分子为主体
的文化精英。脱离阶级形成的文化对立之后,雅俗之辩的阵营围绕艺术与商品两个范
畴开始重新组织。
通俗文化可以追溯至工业化与都市化,二者造成了现代社会的“原子化”。一方面,
土地不再成为劳动的基础,乡村社群的瓦解、宗教的衰落以及机械化与异化的工厂劳
动动摇和侵蚀了古老的社会结构与价值结构,心理与道德的认同感正在消失,这时的
“个体就很容易受大众媒介和通俗文化这样的核心公共机构的操纵和利用。”另一方
面,现代社会的文化生产方式异于古典社会,而且,市场经济将向文化消费提供发达
的商业网络。这个意义上,一些批评家力图更为严格地区分“通俗”与“民间”一譬
如“通俗文学”之中再度派生出“民间文学”概念。现代性降临对于文化生产与消费
形成不可忽略的后果。一种观点认为,“通俗文学”与“民间文学”之别的标志是生
产者。“通俗文学”生产者是作家个体--他们同时享受知识产权获取的经济报酬;“民
间文学”多半是民间无名氏的集体创作,并且按照传统的民间社会脉络传播,诸如瓦
舍勾栏的说书演唱、乡村祭祀之际的社戏以及市井之间的道听途说。
“艺术”与“商品”催生的雅俗之辩投射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学,激烈程
度丝毫不逊色。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学被称为“新时期”文学,五四新文学曾经拥有的
活力开始逐渐复苏。重温“现实主义”口号的时候,“现代主义”美学突然降临,两
种美学的激烈交锋带来音量超常的理论喧哗。然而,进入80年代后期,这种交锋开
始演变为“高雅文学”的内部事件,大众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另一批作家,譬如金庸或
者琼瑶。“朦胧诗”的诗人或者先锋小说家曾经毫不掩饰地向世界摆出一副孤傲的姿
态-雅俗之辩开始的时候,孤傲与“高雅文学”的相互认同不言而喻。然而,金庸拥
有如此庞大的读者数量意味了什么?一些批评家力图复述阶级革命时期曾经赋予“俗”
的强大意义:大众的“喜闻乐见”即是至高的美学标准;另一些批评家将金庸列为20
世纪小说大师,文学史座次隐含的经典遴选机制毋宁说谋求“雅”的肯定。多数人仿
佛不屑于考察庞大的读者数量与发行量、版税、作家经济收入之间的联系,尽管金庸
的小说出现大量的盗版以及某些浑水摸鱼的状况,例如以“全庸”署名发表武侠小说。
即使涉足雅俗之辩,“俗”似乎仅仅是审美趣味而不是庸俗的商品和金钱。雅俗之“俗”
与市场的联系不可能长期遮蔽,“畅销书”的概念形象地揭示了印刷文化带来的利润。
这时,经济收益不再是一个令人忌讳的话题。电子大众传媒的运行要求巨大的成本投
资,同时形成高额回报,雅俗之“俗”具有十足的含金量。
历史分析表明,大众传媒对于时间和空间更大范围的覆盖很大程度地来自世俗生活真
实的或者虚幻的渴求。如果说,“雅”的过度苛求往往表现为经典或者传统对于个性
与独创的抑制,那么,“俗”的泛滥多半热衷于以低劣、畸形乃至变态的趣味投机市
场。大众传媒与市场的彼此震荡正在形成前所未有的传播范围,这种倾向可能严重损
害文化的教化功能。
围绕大众、启蒙、阶级、市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命题同时表明,20世纪之后的雅俗之
辩远比古典社会激烈。不同的审美趣味不仅带动强大的文化风尚,而且内在地嵌入社
会组织,深刻地影响社会阶层的互动。所以,现代社会的雅俗标准并不是逐渐统一于
某种理论规范,而是与社会背景紧密互动,波谲云诡。约翰·斯道雷发现:“那些想
为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区别辩解的人,一般来说总会坚持认为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绝
对清楚的”,“而且,这种区别会永远存在下去。”因此,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雅
俗之辩。每一个历史阶段对于雅俗的重新理解,往往表明审美趣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