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及2025高考语文复习策略 课件.pptx

新高考语文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及2025高考语文复习策略 课件.pptx

  1.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Nevergiveup,Neverlosehope.Alwayshavefaith,Itallowsyoutocope.高考语文试题与教材的关联分析及复习策略

前言“引导教学”是高考的核心功能之一。《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之所以将“引导教学”纳入核心功能,是为了促使高考“高度契合高中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和评价目标”,“从而达到理顺教考关系、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共同形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培养体系”。这一指导思想在高考试题中的具体表现,就是试题材料开始呼应新旧教材中的传统的、经典的课文,题干设问、答案设计链接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增强与教材的关联度,用考试引导教学回归教材,实现考试与教学同向而行,可以说是近年语文高考试题的一个发展趋向。

目录现代文阅读高考真题与教材的关联分析一、二、文言文阅读高考真题与教材的关联分析作文高考真题与教材的关联分析语言文字运用高考真题与教材的关联分析古代诗歌阅读高考真题与教材的关联分析三、四、五、

一现代文阅读高考真题与教材的关联分析

(一)文本材料与教材的关联

信息类文本阅读2022年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包括关于袁隆平及其杂交水稻技术的文章,这与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中写袁隆平的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相呼应。2024年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关于古建筑修缮的材料,与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中梁思成《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有着密切的关联。文章中涉及的古建筑修缮方法、原理等知识点,在统编教材中有所提及或铺垫,为学生理解和解答题目提供了基础。2024年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I的材料一摘自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虽然这篇文章可能未直接收入统编教材,但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有多篇毛泽东同志的文章,如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反对党八股》、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的思想从哪里来》等,这些文章在思想内容、写作风格等方面与《论持久战》有相似之处。因此,考生在阅读《论持久战》选段时,可以调动教材中相关文章的阅读经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答题思路。

文学类文本阅读2021年新课标1卷中国现当代诗人卞之琳的短篇小说《石门阵》,该小说渗透了对红色主题的传承,展现了抗战时期人民群众对日寇的同仇敌忾和对国泰民安生活的渴望。这与统编教材中强调的红色文化传承、革命传统教育等内容相呼应,体现了高考命题对教材教学目标的落实。2023年新课标Ⅱ卷《社戏》作者是沈从文,在统编语文教材中,沈从文的《边城》被编入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并节选了三至六章,为学生理解沈从文的创作风格提供了基础。《社戏》节选与统编教材中的《边城》等作品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都展现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体现了沈从文对乡土社会的深情描绘。2022年全国甲卷文学类阅读选用王愿坚的《支队政委》这篇文章,在统编语文教材中,王愿坚的《党费》被编入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这为学生理解王愿坚的创作风格提供了基础。

文学类文本阅读2024年新课标1卷徐则臣的《放牛记》,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种回忆性的散文在统编教材中也有多篇,如必修上册中的《我与地坛》、《故都的秋》等,这些文章在情感表达、叙事手法等方面具有共性,学生可以借鉴教材中同类文章的分析方法来解读《放牛记》。2024年新课标Ⅱ卷《千里江山图》节选自当代作家孙甘露的长篇小说,小说以1933年党中央机关从上海到瑞金的战略大转移为背景,讲述了地下特别行动小组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完成任务的故事。这一内容与统编语文教材中强调的革命文化和红色传承教育高度契合,如选必中第二单元《党费》《荷花淀》、必修上第一单元《百合花》等篇目,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革命历史,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

(二)具体题目与教材的关联

【原题呈现】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教考衔接】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句话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待人之道。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的体现。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的理念。2022年新课标I卷

【题目意图及审题思路】(1)题干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体现出中国的是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的理念。(2)“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是强调出自《论语》的这一句话,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黄金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性。(3)整个题干,是以《论语》中的话为情境材料,体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即民族的就是世界的。2022年新课标I卷

【原题呈现

文档评论(0)

有点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有点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09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