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df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论语》,全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仁”和“礼”“乐”之间的关系,体会“君子”品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提升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十二章,关于《论语》,它是我们绕不开的一本书,它出现在我们学

习的每个阶段。不知道你是否生出过这样的疑问:我们到底为什么一定要学习论语?对于这个

问题,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做客央视《开讲啦》解释道:“如果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大树,

这棵大树的主干就是儒家文化,大树的根部则是孔子,以及包括孔子在内的先哲们。大树树干

之所以粗壮,就是因为大树的根扎得深扎得牢。”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干,因此,要想了解中华文化,应该了解儒家文化,而欲了解儒家文

化,则必从读《论语》开始。所以,毫不夸张地说,熟读《论语》是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的一

把“金钥匙”,由此切入,洞开中华文化之大门。

时至今日,我们现在的许多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无不深受《论语》之影响。可以

说,《论语》对中华民族的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其在千古流传的潜移默化

中,早已构筑成了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论语》有多重要?——诸多名家如是说: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南宋大儒朱熹也曾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钱穆先生说:《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不仅中国,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

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

读论语。

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浸润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

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品格,滋养出中国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和人格底色,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品

味!

《论语》小知识:《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语

言的编纂。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

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第二单元第4课《论语》十二章,看看孔子又为我们讲授了哪些人生哲理。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或词语;

听名家朗诵,正音。

八佾(yì)文质彬彬(bnī)迩之事父(ěr)譬如(pì)子罕(hǎn)未成一篑(kuì)

【三、文本研读】

分组学习,一个小组负责两则,要求:

(1)梳理文言现象,准确翻译。

(2)谈谈你对本章内容的理解。

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动词,吃饭)无求饱(饱足),居无求安(安逸,舒适),敏(勤勉)于事

而慎(谨慎)于言,就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

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本章讲的是君子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

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同时指出了“好学”的三条标准:

第一是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第二是在言行上做事

勤勉、说话谨慎;第三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说理特点: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第二章:

子曰:“人而(表假设,如果)不仁,如礼何?(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人而不

仁,如乐何?”(《八佾》)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

乐呢?

分析: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

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仁”是礼乐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不善良,

他会怎样对待礼乐呢?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

割。

第三章:

子曰:“朝(在早上,名词做状语)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译文:早晨得知真理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