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赏析.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赏析

作者:贾丽青

《文学与艺术》2009年第9期

【摘要】《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有四个乐章组

成,本文分别从曲体结构,主题特点,配器手法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深刻

理解和领悟作品的情绪情感,并学习有关作曲手法。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悲剧性;曲体结构;交响曲

伟大的俄国作曲家、评论家和音乐教育家柴可夫斯基是举世闻名的俄罗斯古

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于1840年出生在一个采矿工程师的家庭,自幼学习音乐,1862

年考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理论,1866年任莫斯科音乐学院和声学教授,同

时在课余时间从事音乐创作和评论。从1877年开始,柴可夫斯基辞去了教授的职

务,移居乡间专事音乐创作,在此期间他得到梅克夫人的大力资助。在梅克夫人的

资助下,他曾多次出国访问,先后到意大利、德国、美国等国家巡回演出,在此期间

结识了许多世界知名的作曲家,如勃拉姆斯、格里格、德沃夏克等,这对他的音乐

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柴可夫斯基一生创作异常丰富,主要作品有《1812序曲》、歌

剧《叶普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以及舞剧《天鹅湖》。此外还有六部交

响曲,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当属他的第六交响曲即《悲怆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最后三部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由于思

想内容和情绪特征比较接近,常被总称为悲剧三部曲,其中《第六交响曲》又称《悲

怆交响曲》则是悲剧的最后一幕。《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带有总结性质的

的代表作,是他全部创作活动的终结,深刻地体现了他对苦难的抗争,对生活、欢乐

和爱情的热烈追求;这是他对生活真切的感受,乐曲把作曲家内心的痛楚、绝望和

郁郁寡欢的断肠愁绪,表现的那样淋漓尽致。一个人不知要经历多少苦难才能写

出这样的杰作,柴可夫斯基曾说他把“整个心灵都放进这部交响曲”这一点都不

夸张。

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最早是在1892年5月开始构思,原定把它取名

为“人生”交响曲,但是当初稿写出后,他认为其中“其中并没有什么有趣的和令

人喜爱的东西”,于是除了把其中部分素材改写为别的作品外,他把初稿全部否定

了。在1893年2月间重新谱写并在同年9月完成新稿,作者用“悲怆”来概括整

部作品的主要内容,还强调说它充满着象安魂曲那样的悲伤情绪。《悲怆交响曲》

采用古典乐曲的四乐章结构,但作者由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改变了其中的两个乐章,

是整个作品用慢乐章作为结束,这一点是对古典交响曲既有传统的突破。

第一乐章

首先出现一段阴暗、抑郁的引子。由两个乐句组成,旋律由大管演奏,好象提

出深沉、严肃又发人深醒的重大问题。第二乐句,旋律逐渐上升,使乐思复杂化,

和弦外音的不协和性带来了戏剧性的不安定。大管的音色苍老、沉重,好像一位

历尽坎坷的人在悲痛而沉静地思考。这个引子不但在音调上为第一乐章的第一主

题做好了准备,同时还是整部交响曲思想内容的发端,决定着整部作品发展的核

心。主部主题是不太快的快板,由叹息和焦虑不安的两个主要动机构成,第一动机

由引子引申而来,这时它的音调由原来的歌唱性变成了短促惊慌的情绪。

主题动机在不同的声部模仿出现,不断变化和发展。主题是单二部曲式,调性

是开放的,有连续的离调和转调。在第二部分中,已经具有了展开性,经过变奏,结构

加长,使这个二部曲式具有三部特点。乐章的第二主题由中提琴富有表情地奏出,

它温柔、抒情、旋律优美如歌,它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渴望。正如作者所说,

仿佛又呼吸到老家的空气,听到妈妈和一些熟人的声音,感到很甜美,但同时又叫

人不敢置信。第二主题运用五声音阶,朴素、深情,弱起节奏的运用,形象地表现了

作者对未来的渴望、幻想。圆号奏出的和弦和持续音形成了和谐平稳的背景,衬

托得小提琴更加甜蜜、优美。在第二主题陈述之后,出现一段对比性的小穿插,它

的发展以不同乐器声部的模仿为基础,伴奏声部反复不变的节奏型,加深了它原有

的不安情绪。总的来说,这段穿插同第二主题形成一种即统一又变化的关系,像这

种表现复杂情绪的做法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是相当常见的。第二主题的反复比

以前更加明朗和甜美(弦乐器去掉了弱音器)。但是,这甜美的喜悦给痛苦的心灵带

来的只是暂时的安慰,随后,这种甜美逐渐消失,最后只剩下单簧管孤单的沉浸在

对这无比珍贵的回味中。

突然,一个晴天霹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