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优质文档2圆).doc

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优质文档2圆).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2/NUMPAGES2

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

中国建筑史简答论述题汇校

(下)

1

5.1宗教建筑概说

##佛寺演变概说:

佛寺的形制的产生和形成源于古印度佛教绕塔膜拜的礼仪。但由于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冬天室外气温非常寒冷,不是一座佛教礼仪。因此佛寺中的金堂、法堂逐渐成为了做佛教礼仪的主要场所,并逐渐取代了佛塔成为了佛寺中的主要建筑物。这样,佛塔不再是主要的膜拜对象了,其位置也从佛寺的中心位置移到侧后,后来成为了佛寺中可有可无的建筑物。论述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的影响以及佛教建筑的汉化过程

简述道教宫观与佛教寺庙的异同(赵导P185)

答:道教的许多宗教仪规模仿佛教,所以道观建筑与佛寺基本相同,没有特别的宗教特征。如佛寺山门设两金刚力士,道观设龙虎神像;佛寺天王殿设四天王,道观设四值功曹像,佛寺大雄宝殿供三世佛,道观三清殿供老子一气化三清像;佛寺有戒坛、转轮藏,道观也有同类建筑等。但道观中没有佛寺中某些特殊的建筑,如大佛阁、五百罗汉堂、金刚宝座塔等。除此外,道观中的塑像和壁画的题材多为世俗常见,建筑风格也比较接近世俗建筑。佛教寺院的构成:

?汉代:以塔为中心的庭院,塔院?南北朝:以佛殿为主

多进庭院布局“舍宅为寺”“前塔后殿”?唐代:寺塔并列

?以塔为中心逐步较为以楼阁为中心的转型期?双塔立于大殿或寺门之前

?宋代:寺庙形制基本定型(塔的地位进一步下降)?明代:形成标准的寺庙形制

◆钟楼:出现于晚唐,立于南北轴线东侧◆鼓楼:出现与明中叶,立于钟楼对应西侧◆罗汉堂:田字形,最早见于五代◆转轮藏:创于南朝,遗物以宋代最早◆戒坛:宋代开始

5.2佛寺、道观及清真寺

南禅寺大殿(唐)

①位于山西省五台县李家庄

②寺区周围山峦环抱,寺址规模不大,居高临下,排水畅通

③体量不大,殿深面阔、进深各3间,平面近方形,通面阔11.75m通进深10m④整体结构十分简练

⑤殿内无柱,仅殿身四周施檐柱12根,柱子均有显著“侧脚”、“生起”

⑥外观简洁,立面设计以柱高为模数,以柱高3倍为通面阔,按照2:3:2的比例划分空间⑦屋顶为单檐歇山灰色筒板瓦顶,屋面坡度为1:5.15

⑧以舒展的屋顶、简洁的屋身,雄劲的气度表现出唐代建筑豪爽之美佛光寺大殿(赵导P188,用它本加“主要特征”)

晚唐建筑,公元857年,山西五台山,为殿堂型构架。是两个唐代木构架建筑之一,是中国木构架体系进入成熟期后保留下来的代表作,是唐代建筑风貌的典型实例。——主要特征:

①面阔7间,进深8架椽,单檐四阿顶,屋面坡度平缓,举高约1/4.77;斗拱宏大,约为柱高1/2;出檐深远,出挑3.96m②台基低矮,内外两圈柱,柱高相等——“金厢斗底槽“

2

采用三角形屋架与圈梁结构的结合(更利于抗震、抗风)③圆直柱,上端有卷杀,檐柱有侧脚及升起,斗拱作用发挥最完善

④脊槫径下不施侏儒柱,而仅叉手,是现存木建筑中孤例,上下平槫,下用托脚,天花用平闇⑤门窗用直棂窗,吻为鸱尾,没有仙人走兽⑥大殿外观间接、稳健、恢宏

色彩简单,屋顶用灰瓦,斗拱层和柱子用红色,之间用白色,基座用金色——剖面特点:

①佛光寺大殿的构架为殿堂型构架。殿堂型构架的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屋顶为四角顶。大殿殿堂型构架的前提是内外槽的柱子一样高。分为三个水平层,柱网层,铺作层,屋架层。(唐称内外槽,明清称檐柱,金柱,且檐柱,金柱不等高)

②分明栿,草栿两层。(明清称梁,唐宋称栿)明栿:平闇(音暗an)(室内吊顶或天花板的一种)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设有吊顶的室内中,露明可见的栿(梁)。其做工精致细腻,力求美观。草栿:在平闇,平棊(音其qi)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砌上明造",即不带顶棚,将"上架"的梁,枋,檩,椽都暴露于室内。

③运用了叉手托脚。叉手: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槫(脊檩)间斜置的木件,叫叉手,是用来扶持脊槫的斜撑。明清被拆掉了,改用脊瓜柱。(平梁:抬梁式构架中最上一层的梁)托脚:下一层梁的梁头和槫(檩)间斜置的木件。它主要起扶持檩的作用,清式建筑中没有这个构件。

——立面特点:

①角柱升起,八根柱子越到边上越高,每个高起2寸。

②正脊——典型的凹曲线(明清为直线)。垂脊平直,平缓有力,不象太和殿那么陡。③五个开间相等趋于正方形,尽间减小。④没有仙人走兽。

⑤屋顶较扁,檐口微翘。单檐四阿顶。(明清称庑殿顶)

⑥升起(生起),

文档评论(0)

8d7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